LOT 541
白尾Baiwei(b.1989) 莫高临摹
拍卖会
202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起潮时代》——现当代艺术及区块链·数字艺术专场
图录号
541
作  者
白尾Baiwei(b.1989)
尺  寸
--
估  价
RMB5,000~15,000
起拍价
RMB5,000
拍品信息
作者
白尾Baiwei(b.1989)
年代
2020年作
备注
数字艺术动态视频
注:本作品有敦煌美术院授权
莫高临摹NFT加密艺术作品,是由波兰的艺术家白尾运用传统敦煌艺术IP,创作而出。通过VR临摹的方式,再现了敦煌莫高窟的盛世美颜。这是一次基于加密艺术的国内外合作,我们将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合作。随着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进程加快,未来十年人类向元宇宙的迁徒速度会大大加快,我们也将与更多的艺术家合作,打造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加密艺术作品,共同创造敦煌数字元宇宙,一起见证这场史无前例额的新世界浪潮。
敦煌:东西方文化坐标,包罗四方之文明,华戎所交一都会,千年文明碰撞出的元宇宙。艺术家通过虚拟现实的Tilt Brush,一笔一笔地重造了自己心中敦煌之梦。创作合作与敦煌美术院。

数字共生:数字艺术特场
Digital Co-generation:A Curated NFT Art Present
相对于2020年,2021年似乎真的足以被称为区块链数字艺术元年,只因为自今年3月份开始,区块链在“悄无声息”中从一种金融工具变成一个跨行业“热词”甚至成为了某种不言而喻的艺术“形式”。当然,所谓的艺术“形式”是否成立有待探讨,只是连传统艺术领域的大咖艺术家如达米恩 · 赫斯特(Damien Hirst)、蔡国强等都纷纷进入这个领域,试图在这个全新的场景中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维度,奢侈品牌、一二级艺术市场对于这个赛道则更是不遑多让。然而,抛却NFT的金融属性,当我们说“区块链艺术”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探讨的什么?
1985年,由吉尼斯纪录片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指导的影片《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在美国上映,这部轻科幻喜剧通过三部曲讲述了一个美国版的“穿越时空”的故事。时隔36年之后,当《回到未来》第二章所描绘的平行空间的概念,被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奥·斯蒂文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元宇宙”的概念所阐述,并借由现代科技及数字介质真实呈现于我们眼前(或者说日常生活中)时,人类在这个早已到来的全新的场景中,其空间关系、身体/份、行为方式和状态等,都将产生怎样的转变?——最直观的,在传统艺术机制的闭环关系链,插画师、3D设计师、动画师等很难作为艺术家被一级市场所塑造而后进入二级市场;对于作品的价值认知,也不可能真正基于“共识”;而虚拟现实的场景更是直接打破了传统展示空间(美术馆、画廊等白盒子,包括物理空间的显示端)的边界…
以上这些似乎因为数字艺术的火爆而延伸命题,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艺术界就已经从定义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展开了对于数字媒介、虚拟语境、互联网艺术及场景结构转变等方向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讨。可以说,在经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着新兴科技将人类的生活场景从互联网转向物联网及去物质化的Ai时代时,NFT加密艺术催生的这一系列“现实”,其经历的不仅仅是时间维度中,媒介的转变所引发的一连串机制、观看与存储方式以及定义的改变,更有在此之后于相应的场景和语境中所进行有价值的生产与建立。于是,必须要明确,网络空间(cyberspace)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的生产始终依赖于其界面之外的实体空间,这是“数字共生”的基础。
介于此,2021年11月,由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联多家区块链平台,强强联手呈现的区块链数字艺术特场“数字共生|Digital Co-generation”的专场拍卖,则通过32位数字原生艺术家的数字作品,将数字艺术的语境设置在以数字媒介作为生活与社交场景的平行世界,从空间、身份、集群、主体这四个维度,呈现了在当下与未来的我们,如何经由数字,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实现“共生”的畅想。
就如本专场的封面拍品《绽放》,这幅画作取自英国数字艺术家MBSJQ的系列创作《创世纪系列Astro》,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以绚烂的色彩描绘了宇航员Astro在花团锦簇中被发现,以一种唯美又极致简洁的方式向左和向右旋转,仿佛一件以屏幕作为呈现端的机械雕塑。而通过宇航员Astro的星际之旅所构建的对于未来生存空间、身份个体及归属的认知,将不会仅仅是一个单一个体的情绪体现与精神认知,而是一个集群的共识;来自拉脱维亚的Rolazy Zilvinkis的作品《守护者》所描绘的这个机械的“禅修者”,则从一种宗教文明的视角,探讨着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状态;中国艺术家史郁斌(Yubin_Shi)的老头乐则通过一个批判现实主义波谱的方式,回应了现实世界对于NFT热点的追捧,同时指向了虚拟的数字世界与可触的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被称为“CG届大神”的插画家黄光剑的《哪吒闹海》,实际创作于2018年,并非直接反应着艺术家对于虚拟场景的探讨,只是,通过其高超的数字绘画技艺所呈现的中国古典神话叙事,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数字共生”时代,人类的传承文明将可以如何在全新的场景中被展示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