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陆俨少
尺寸
引首31×82.5cm;画心31×178.5cm;尾跋31×50cm
出版
出版:
1.《陆俨少作品精粹》P64-65,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
2.《陆俨少书画藏品集(第四卷)》(由陆俨少亲自监稿)P126-127,香港朵云轩出版,1994年。
3.《中国名画家全集——陆俨少》P78-79,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1.《陆俨少作品精粹》P64-65,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
2.《陆俨少书画藏品集(第四卷)》(由陆俨少亲自监稿)P126-127,香港朵云轩出版,1994年。
3.《中国名画家全集——陆俨少》P78-79,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年代
1979年作
备注
说明:上款人陆一飞(1931-2005),又名瑞云,挹斐,浙江慈溪人。工山水,师从吴湖帆、陆俨少。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注:此作于2020年10月26日经陆俨少高足车鹏飞先生鉴定为真迹。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陆俨少最擅长画三峡,这是他在抗战胜利后搭乘木筏东归返沪,涉险三峡,体验生活而汲取艺术养料的成就。
长江三峡以“险”、“狭”最为人们称道。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其间上下渚滩,因其结构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天险幸过,额手称庆。陆俨少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系列峡江险水题材的作品。
此帧《峡江图》作于1979年,正是陆老创作高峰期的作品。《峡江图》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
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图》中也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陆氏山水,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
为全方位展示“峡江险水”的壮观景象,画家从大处取势,采用凌空俯视的独特视角,重点对奔腾浩淼的江流和虬曲环绕的古木苍藤进行了刻画:水纹钩线细劲绵密,与浪花留白处相互映衬,使奔涌的江水更富于流动感;峭壁上丛树盘曲,枝叶丰茂,枯藤倒挂,真个是“猿猱欲度愁攀缘”。
画家在这件作品中调动了动与静,疏与密,虚与实,轻与重等多种对立因素,并将之统一在画面整体的大“势”之下。两峰对峙,大江横流,江流喧虺,长风猎猎,非有大心胸者何能臻此?江流中帆船点点,迎风逐浪。浮动于山巅的云头有如仙子施舞一般,飘渺无际。陆氏用传统的水墨语言完美表现了峡江幽壑、激流癹转的奇险景象。
此帧《峡江图》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
注:此作于2020年10月26日经陆俨少高足车鹏飞先生鉴定为真迹。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陆俨少最擅长画三峡,这是他在抗战胜利后搭乘木筏东归返沪,涉险三峡,体验生活而汲取艺术养料的成就。
长江三峡以“险”、“狭”最为人们称道。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其间上下渚滩,因其结构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天险幸过,额手称庆。陆俨少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系列峡江险水题材的作品。
此帧《峡江图》作于1979年,正是陆老创作高峰期的作品。《峡江图》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
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图》中也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陆氏山水,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
为全方位展示“峡江险水”的壮观景象,画家从大处取势,采用凌空俯视的独特视角,重点对奔腾浩淼的江流和虬曲环绕的古木苍藤进行了刻画:水纹钩线细劲绵密,与浪花留白处相互映衬,使奔涌的江水更富于流动感;峭壁上丛树盘曲,枝叶丰茂,枯藤倒挂,真个是“猿猱欲度愁攀缘”。
画家在这件作品中调动了动与静,疏与密,虚与实,轻与重等多种对立因素,并将之统一在画面整体的大“势”之下。两峰对峙,大江横流,江流喧虺,长风猎猎,非有大心胸者何能臻此?江流中帆船点点,迎风逐浪。浮动于山巅的云头有如仙子施舞一般,飘渺无际。陆氏用传统的水墨语言完美表现了峡江幽壑、激流癹转的奇险景象。
此帧《峡江图》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