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1909~1993 设色 水墨纸本 镜框(八开) 1978年作 题识:
1.俨少宛若。
2.俨少。
3.曲渚幽居。俨少写。
4.德治医师正之。一九七八年九月,陆俨少画。
5.俨少宛若画。
6.春林幽涧。俨少画。
7.云山图。陆俨少写。
8.俨少写。
钤印:俨少(2次)、宛若、穆如馆(2次)、穆如馆、就新居(5次)、陆俨少、陆氏(3次)、俨少(4次)、玉骨冰姿、嘉定、俨少 说明:上款人为席德治(1922-2010),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人。席家为苏州四大望族之一。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分院主任医师、教授,与陆俨少、朱屺瞻、关良、钱君匋等艺术家皆有来往。
▲注:此作于2025年4月29日经陆俨少高足车鹏飞先生鉴定为真迹。
本册是陆俨少于1978年为席德治(1922-2010)医师所作。尺幅虽小,但每一开都是精品。观陆老此册,色彩与墨韵彼此唱和,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音乐会,演绎着陆老对山水精神的深刻理解,记录着陆老对传统山水画程序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他在形式与神韵之间建立的微妙平衡。
六开设色山水如一场色彩的盛宴。石青与赭石的碰撞绝非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画家心象的投射。陆老设色的高明之处在于“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朱砂点染的山头在墨绿山水中跳跃,不是对实景的描摹,而是对“可游可居”山水理想的视觉诠释。两开水墨作品恰似乐章中的慢板,以最纯粹的黑白语言展现山水的本质。陆老用渴笔勾勒的山石肌理,与淡墨渲染的雪色形成质感上的交响,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那些看似随意的留白,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计白当黑”,使画面在空灵中见充实。值得注意的是,水墨册页中线条的书法性表现,每一笔都蕴含着“屋漏痕”“折钗股”般的传统笔意,却又组织成具有现代构成感的画面空间。
这套册页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设色与水墨间的对话关系。六开设色山水展现了陆俨少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两开水墨则直指文人画核心,以简驭繁。二者并置时,既显示出中国画媒材的丰富表现力,又揭示了他艺术思想中“笔墨当随时代”的辩证思维。同时,他甚至在设色山水中融入水墨笔意,这种跨界尝试打破了传统分类的藩篱。从技法层面细读,“陆家云水”的招牌笔法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流动的线条既描绘了云气的形态,又暗示着山体的结构,实现了“以线立骨”的传统要求与现代形式感的统一。他将富有自我性格的“留白法”与“墨块法”并用,空白处既代表云雾,又参与空间构建,形成多义性的视觉体验。 25×34cm×8 每幅约0.8平尺 出版:
1.《陆俨少书画集续编三—纪念陆俨少逝世三十周年》P66—80,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3年;
2.《巨匠·陆俨少》P9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10月。
1.俨少宛若。
2.俨少。
3.曲渚幽居。俨少写。
4.德治医师正之。一九七八年九月,陆俨少画。
5.俨少宛若画。
6.春林幽涧。俨少画。
7.云山图。陆俨少写。
8.俨少写。
钤印:俨少(2次)、宛若、穆如馆(2次)、穆如馆、就新居(5次)、陆俨少、陆氏(3次)、俨少(4次)、玉骨冰姿、嘉定、俨少 说明:上款人为席德治(1922-2010),苏州吴县洞庭东山人。席家为苏州四大望族之一。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分院主任医师、教授,与陆俨少、朱屺瞻、关良、钱君匋等艺术家皆有来往。
▲注:此作于2025年4月29日经陆俨少高足车鹏飞先生鉴定为真迹。
本册是陆俨少于1978年为席德治(1922-2010)医师所作。尺幅虽小,但每一开都是精品。观陆老此册,色彩与墨韵彼此唱和,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音乐会,演绎着陆老对山水精神的深刻理解,记录着陆老对传统山水画程序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他在形式与神韵之间建立的微妙平衡。
六开设色山水如一场色彩的盛宴。石青与赭石的碰撞绝非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画家心象的投射。陆老设色的高明之处在于“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朱砂点染的山头在墨绿山水中跳跃,不是对实景的描摹,而是对“可游可居”山水理想的视觉诠释。两开水墨作品恰似乐章中的慢板,以最纯粹的黑白语言展现山水的本质。陆老用渴笔勾勒的山石肌理,与淡墨渲染的雪色形成质感上的交响,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那些看似随意的留白,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计白当黑”,使画面在空灵中见充实。值得注意的是,水墨册页中线条的书法性表现,每一笔都蕴含着“屋漏痕”“折钗股”般的传统笔意,却又组织成具有现代构成感的画面空间。
这套册页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设色与水墨间的对话关系。六开设色山水展现了陆俨少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两开水墨则直指文人画核心,以简驭繁。二者并置时,既显示出中国画媒材的丰富表现力,又揭示了他艺术思想中“笔墨当随时代”的辩证思维。同时,他甚至在设色山水中融入水墨笔意,这种跨界尝试打破了传统分类的藩篱。从技法层面细读,“陆家云水”的招牌笔法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流动的线条既描绘了云气的形态,又暗示着山体的结构,实现了“以线立骨”的传统要求与现代形式感的统一。他将富有自我性格的“留白法”与“墨块法”并用,空白处既代表云雾,又参与空间构建,形成多义性的视觉体验。 25×34cm×8 每幅约0.8平尺 出版:
1.《陆俨少书画集续编三—纪念陆俨少逝世三十周年》P66—80,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3年;
2.《巨匠·陆俨少》P9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