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1929~2022 设色纸本 立轴 2013年作 题识:年年依样画葫芦。癸巳秋月,韩敏八十五画。
钤印:韩敏之玺、韩敏画印、寿者相
诗堂:葫芦秋声图。癸巳年秋,韩敏八十五。钤印:韩敏、听蕉轩 说明:lot120—lot133为韩敏作品专题,由同一藏家友情提供,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展览:听蕉迎春—韩敏书画作品展,上海嘉禾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2月。
简介:韩敏,浙江杭州人,寓居上海。幼承庭训,耽心翰墨,能画花卉、禽兽、人物,亦擅画竹石,能诗词、书法。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上海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
线写风骨 色润江南
当今海上画坛中,古典人物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家,一位是刘旦宅,另一位便是韩敏。韩敏先生出生在杭州的一户书香门第,其父韩小梅是民国时期杭州城里极具名气的画家,他自幼从父亲学习传统绘画,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并成长为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他笔下的花鸟鱼虫,极尽灵动,山水图景,自有气度,而论及最为精善者,当属古典人物画。
从韩敏先生的人物绘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古典情结”,一招一式皆有范本可寻。他从古典文学作品、史书、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取材,用独有的画面语言和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为人物赋予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动人形象。从人物造型来看,韩敏笔下汩汩而出尽显高古之气韵。仕女人物,脸庞俊秀,身姿纤细,婀娜多姿,行走在蕉叶之下、竹林之间。少女脸上有着微妙的表情,或颔首低眉,或巧笑倩兮,画面传达出一种氤氲抒情的青春气息,又给人以古典含蓄的美感。
韩敏笔下亦有隐逸的僧人罗汉,虔诚趺坐,内省沉思;屈原捧橘,仰头眺望远方;还有寿星手捧寿桃,神态怡然……著名学者、艺术家徐建融先生曾评价到:“韩敏先生的书画所赋予观者的印象,在传统的眼光中是古典而青春,在青春的眼光中是新颖而传统。”从笔墨线条来看,韩敏钟情于对线条的表现,于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达到了调畅自如、刚柔并济的效果。他以细净柔和的线条,描摹人物的脸部和手足,使人联想到顾恺之如“春蚕吐丝”般的笔法余韵;仕女衣褶线条圆润凝练,当风飘动;而男性形象的塑造,则更多使用奇伟粗狂的笔法……人物性格亦从中一跃而出,给人栩栩如生之感。
韩敏的书法从郑板桥而来,取乱石铺街、点画纵横的奇倚豪迈之气。轻重疾徐,粗细浓淡,长短曲折,气脉贯连,既具有纯粹的艺术美感,亦显现于其绘画笔法之中,书与画的结合,给他的画面带来整体的和谐与风格迥然的高辨识度。
韩敏的一生殷勤于艺道,即便高龄之年仍画笔不辍,他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和发展,对诗词歌赋的研究和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创造和刻画,是他作为艺术家走在艺术道路上的攀登和自我要求。对观者来说,我们由此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厚度和底蕴。站在时代的宏观视角,他的画作在今天中华文化蓬勃复兴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Lot120-Lot133为韩敏作品专题,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画心:89×54cm 约4.3平尺;诗堂:30.5×54cm 约1.5平尺
钤印:韩敏之玺、韩敏画印、寿者相
诗堂:葫芦秋声图。癸巳年秋,韩敏八十五。钤印:韩敏、听蕉轩 说明:lot120—lot133为韩敏作品专题,由同一藏家友情提供,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展览:听蕉迎春—韩敏书画作品展,上海嘉禾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2月。
简介:韩敏,浙江杭州人,寓居上海。幼承庭训,耽心翰墨,能画花卉、禽兽、人物,亦擅画竹石,能诗词、书法。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上海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
线写风骨 色润江南
当今海上画坛中,古典人物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家,一位是刘旦宅,另一位便是韩敏。韩敏先生出生在杭州的一户书香门第,其父韩小梅是民国时期杭州城里极具名气的画家,他自幼从父亲学习传统绘画,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并成长为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他笔下的花鸟鱼虫,极尽灵动,山水图景,自有气度,而论及最为精善者,当属古典人物画。
从韩敏先生的人物绘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古典情结”,一招一式皆有范本可寻。他从古典文学作品、史书、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取材,用独有的画面语言和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为人物赋予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动人形象。从人物造型来看,韩敏笔下汩汩而出尽显高古之气韵。仕女人物,脸庞俊秀,身姿纤细,婀娜多姿,行走在蕉叶之下、竹林之间。少女脸上有着微妙的表情,或颔首低眉,或巧笑倩兮,画面传达出一种氤氲抒情的青春气息,又给人以古典含蓄的美感。
韩敏笔下亦有隐逸的僧人罗汉,虔诚趺坐,内省沉思;屈原捧橘,仰头眺望远方;还有寿星手捧寿桃,神态怡然……著名学者、艺术家徐建融先生曾评价到:“韩敏先生的书画所赋予观者的印象,在传统的眼光中是古典而青春,在青春的眼光中是新颖而传统。”从笔墨线条来看,韩敏钟情于对线条的表现,于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达到了调畅自如、刚柔并济的效果。他以细净柔和的线条,描摹人物的脸部和手足,使人联想到顾恺之如“春蚕吐丝”般的笔法余韵;仕女衣褶线条圆润凝练,当风飘动;而男性形象的塑造,则更多使用奇伟粗狂的笔法……人物性格亦从中一跃而出,给人栩栩如生之感。
韩敏的书法从郑板桥而来,取乱石铺街、点画纵横的奇倚豪迈之气。轻重疾徐,粗细浓淡,长短曲折,气脉贯连,既具有纯粹的艺术美感,亦显现于其绘画笔法之中,书与画的结合,给他的画面带来整体的和谐与风格迥然的高辨识度。
韩敏的一生殷勤于艺道,即便高龄之年仍画笔不辍,他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和发展,对诗词歌赋的研究和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创造和刻画,是他作为艺术家走在艺术道路上的攀登和自我要求。对观者来说,我们由此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厚度和底蕴。站在时代的宏观视角,他的画作在今天中华文化蓬勃复兴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Lot120-Lot133为韩敏作品专题,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画心:89×54cm 约4.3平尺;诗堂:30.5×54cm 约1.5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