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纸本 册页 鉴藏印:均初校吉金记、张廷滳印、吴伯荣氏秘笈之印、均初、德鉴审定、半千阁、树鎕之印、张午桥珍藏印
题跋:
1.晋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旧拓本,维孝题端。
2.响传宋思陵得大令《洛神赋》九行,米虎儿审定,计百七十尺字。嗣贾秋壑复得四行,携之于阗。碧玉十三行之目,爰称诸世。顾帖尾篆有宣和字杨大瓢尝于维杨吴禹声家见....岁在旃蒙赤奋若秋七月,率宾吴维孝。
3.峻甫维孝题扉。
题签:碧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渔春仁兄鉴藏,峻甫维孝书眉。 说明:
1.题跋者为吴维孝,字峻甫,室名抱经室,黑龙江率宾人。久居沪上,喜金石收藏,著有《新出汉魏石经考》,以魏石经古文,上溯《说文》之古文籀文,下证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发前人所未发,民国十六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局影印刊行。
2.碧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书曹植名篇《洛神赋》墨迹至宋余十三行,贾似道得之摹勒上石,石苍翠如玉,故得名“碧玉版十三行”。其“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被誉为“小楷极则”,盛名千年不衰。碧玉版原石,万历葛岭半闲草堂故址出土。继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吴维孝在此旧拓碧玉版十三行题跋中提及《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拓本流传甚广,所见版本各不相同,其中碧玉版与白玉版传世较多,而此二版中当属碧玉版最为难得可贵。其引用柳公权所跋:“子敬所写洛神赋,人间有数本....白玉者,其字骨瘦不似碧玉丰匀。”可见此件旧拓碧玉版十三行版本之精良。
3.鉴藏者为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
4.鉴藏者为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室名筠清馆等,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嘉庆四年进士。精金石之学,工书能画。 26.5×13cm×2 每幅约0.3平尺
题跋:
1.晋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旧拓本,维孝题端。
2.响传宋思陵得大令《洛神赋》九行,米虎儿审定,计百七十尺字。嗣贾秋壑复得四行,携之于阗。碧玉十三行之目,爰称诸世。顾帖尾篆有宣和字杨大瓢尝于维杨吴禹声家见....岁在旃蒙赤奋若秋七月,率宾吴维孝。
3.峻甫维孝题扉。
题签:碧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渔春仁兄鉴藏,峻甫维孝书眉。 说明:
1.题跋者为吴维孝,字峻甫,室名抱经室,黑龙江率宾人。久居沪上,喜金石收藏,著有《新出汉魏石经考》,以魏石经古文,上溯《说文》之古文籀文,下证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发前人所未发,民国十六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局影印刊行。
2.碧玉版十三行,王献之书曹植名篇《洛神赋》墨迹至宋余十三行,贾似道得之摹勒上石,石苍翠如玉,故得名“碧玉版十三行”。其“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被誉为“小楷极则”,盛名千年不衰。碧玉版原石,万历葛岭半闲草堂故址出土。继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吴维孝在此旧拓碧玉版十三行题跋中提及《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拓本流传甚广,所见版本各不相同,其中碧玉版与白玉版传世较多,而此二版中当属碧玉版最为难得可贵。其引用柳公权所跋:“子敬所写洛神赋,人间有数本....白玉者,其字骨瘦不似碧玉丰匀。”可见此件旧拓碧玉版十三行版本之精良。
3.鉴藏者为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
4.鉴藏者为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室名筠清馆等,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嘉庆四年进士。精金石之学,工书能画。 26.5×13cm×2 每幅约0.3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