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725
-- 雍正帝 草书七言诗
拍卖会
上海嘉禾202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明清忆韵》——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专场
图录号
725
作  者
--
尺  寸
--
估  价
RMB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1,610,000
拍品信息
备注
1678~1735 纸本 立轴 钤印:雍正宸翰、落纸云烟
鉴藏印:雪盦收藏书画名迹印
题跋:雍正壬子岁正月六日,乾清宫茶宴蒙恩颁赐,臣张廷玉敬识。钤印:臣张廷玉
边跋:雍正御笔赐张廷玉草书,仿怀素,与寻常书法不同。然用笔神妙,一点一划,仍不失本来面目。如村柳等字一望可见,真迹无疑,下有张廷玉题,圣主贤臣合成一体,尤为难得,非□宝哉。乙酉春二月,息侯金梁。钤印:瓜圃鉴藏 释文:乾坤绿雨一亭名,净几明窗适性情。常藉经书攻短拙,闲敲诗句慢经营。刚从僻境寻幽趣,又向荒村踏野晴。路柳寒蝉不省事,随人云外弄琴声。
说明:
1.边跋者为金梁(1878-1962),号息侯,又号小肃,晚号瓜圃老人,杭县(今杭州)人,寄居北京。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祖父名观成,号苇杭。父名凤瑞,号桐山。
2.题跋者为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又任《明史》总裁。
3.周湘云旧藏。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雍正帝所赐予张廷玉的草书七言诗,以及金梁所作的题跋“雍正御笔赐张廷玉草书,仿怀素,与寻常书法不同,然用笔神妙,一点一划,仍不失本来面目,如村、柳等字一望可见,真迹无疑,下有张廷玉题,圣主贤臣合成一体,尤为难得”,金梁作为清晚期掌管御玺的大臣,所见清宫帝王书法甚夥,题跋中明确指出本幅为雍正亲笔,和张廷玉自题书作原委,共同构成了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该作品不仅展现了雍正帝精湛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反映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审美理念。雍正帝在草书创作中效仿怀素的笔意,既体现了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又融入了个人的创新,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继承发扬。
张廷玉的题记进一步丰富了这件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三朝重臣,张廷玉的题记不仅是对皇帝赐字的珍视和感激,也反映了当时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相互尊重。圣主与贤臣的墨迹合为一体,不仅彰显了君臣间的默契与和谐,也体现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
综合来看,雍正帝赐予张廷玉的草书七言诗及其金梁题跋,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一份蕴含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珍品。它为我们研究清代书法艺术的演进、君臣间的互动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和研究视角。
本幅雍正草书亦为海上大藏家周湘云的旧藏,可珍之重之! 187×37.5cm 约6.3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