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镜片
题识:
1.第一摩藤迦尊者。
2.第五阿惹多尊者。
3.第九戍慱迦尊者。
4.第十半讬迦尊者。
5.第十一□云尊者。
6.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7.第十三因□□□□。
8.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
9.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10.第十六注恭半讬迦尊者。
钤印:天历之宝
罗汉尊者像现存十屏,绢本设色,右上角有编序及尊者名号,画面中各罗汉尊者身有金边圆光,法相肃穆祥和,或坐树下,或坐山中,或坐石边,或坐座上,身边有虎、鹿、龙、蛇等灵兽伴随,座下或有供养人、随侍弟子,手中或结印、或持法器。为突出罗汉之尊贵,画家将罗汉居于画面主体位置,灵兽则呈伴随状态,以衬托罗汉的神力,供养人及随侍弟子画得相应矮小,以衬托罗汉的尊贵高大。诸罗汉神情各异,深沉庄重,供养人双手捧盘过头,庄严而虔诚。
《佛祖统纪》载,佛陀曾嘱咐十六罗汉与布施者作福田,阿罗汉承佛旨意,以神通力延长寿命,住世度化众生。如果布施者迎请四方僧众,诸罗汉及眷属即隐身分散赶赴,密受供养,使布施者得殊胜果报,如深智、辩才、长寿、鸿福等。由此引起“罗汉供”等对阿罗汉的崇拜。罗汉虽已解脱,但尚残留个人习气,面容和服饰与俗世比较接近,且待人随和幽默,发菩提心常住世间、广度众生,故而更受人爱戴。
此残余十屏绘制了第一摩藤迦尊者、第五阿惹多尊者、第九戍慱迦尊者、第十半讬迦尊者、第十一罗云尊者、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第十三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注恭半讬迦尊者十位。画上钤有元文宗时内府图书收藏之章“天历之宝”。宋元时,民间供养罗汉之风甚胜。宋代文学家苏轼亦曾有《罗汉赞》十六首、跋《十八大阿罗汉颂》等咏叹罗汉的作品。此时,与唐代多供奉的十六罗汉尊者不同,风行民间的罗汉崇拜盛行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即《法住记》所提名的十六位罗汉加二位尊者。前十六位据佛教经文而出,并无异议;而后二位尊者则或有不同说法,这种增添可能与中国文化以“十八”为吉数有关,而佛教中也有“《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层地狱”等说法。
107.5×41cm×10 每幅约4.0平尺
题识:
1.第一摩藤迦尊者。
2.第五阿惹多尊者。
3.第九戍慱迦尊者。
4.第十半讬迦尊者。
5.第十一□云尊者。
6.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7.第十三因□□□□。
8.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
9.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10.第十六注恭半讬迦尊者。
钤印:天历之宝
罗汉尊者像现存十屏,绢本设色,右上角有编序及尊者名号,画面中各罗汉尊者身有金边圆光,法相肃穆祥和,或坐树下,或坐山中,或坐石边,或坐座上,身边有虎、鹿、龙、蛇等灵兽伴随,座下或有供养人、随侍弟子,手中或结印、或持法器。为突出罗汉之尊贵,画家将罗汉居于画面主体位置,灵兽则呈伴随状态,以衬托罗汉的神力,供养人及随侍弟子画得相应矮小,以衬托罗汉的尊贵高大。诸罗汉神情各异,深沉庄重,供养人双手捧盘过头,庄严而虔诚。
《佛祖统纪》载,佛陀曾嘱咐十六罗汉与布施者作福田,阿罗汉承佛旨意,以神通力延长寿命,住世度化众生。如果布施者迎请四方僧众,诸罗汉及眷属即隐身分散赶赴,密受供养,使布施者得殊胜果报,如深智、辩才、长寿、鸿福等。由此引起“罗汉供”等对阿罗汉的崇拜。罗汉虽已解脱,但尚残留个人习气,面容和服饰与俗世比较接近,且待人随和幽默,发菩提心常住世间、广度众生,故而更受人爱戴。
此残余十屏绘制了第一摩藤迦尊者、第五阿惹多尊者、第九戍慱迦尊者、第十半讬迦尊者、第十一罗云尊者、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第十三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注恭半讬迦尊者十位。画上钤有元文宗时内府图书收藏之章“天历之宝”。宋元时,民间供养罗汉之风甚胜。宋代文学家苏轼亦曾有《罗汉赞》十六首、跋《十八大阿罗汉颂》等咏叹罗汉的作品。此时,与唐代多供奉的十六罗汉尊者不同,风行民间的罗汉崇拜盛行供奉的是十八罗汉,即《法住记》所提名的十六位罗汉加二位尊者。前十六位据佛教经文而出,并无异议;而后二位尊者则或有不同说法,这种增添可能与中国文化以“十八”为吉数有关,而佛教中也有“《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层地狱”等说法。
107.5×41cm×10 每幅约4.0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