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说明:罐唇口,短颈,丰肩,肩下内敛至底,盖顶为宝珠形纽。器身以青花五彩绘苏轼“烛送词臣”故事图,太后稳坐中央,苏轼持笏请安,哲宗站立一旁,两侧仕女毕恭毕敬。青花发色明快,五彩艳丽,所绘人物形象逼真活脱,画法精细入微,所穿服饰、头饰,皆各有不同。人物与背景之间协调巧妙,整器所绘人物形神俱佳,笔法古拙,颇具意趣。
“烛送词臣”讲的是苏轼与宋哲宗的典故。元祐三年时,苏轼于朝中任翰林,宋哲宗与太皇太后召见苏轼,说宋神宗在世时就对苏轼神往已久。只是还未重用他就已逝世。苏轼大哭,哲宗与太皇太后也落泪。太皇太后叮嘱苏轼要好好辅佐哲宗,之后苏轼拜别太皇太后与哲宗,哲宗用自己的金莲烛送苏轼回去。“赐烛”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礼遇,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有机会得到皇帝的体恤,得以夜对赐烛。因此能成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挥翰草诏、赐烛归院,已经成为当时读书人神往的事情。曹冠《燕喜词》写道:“他日玉堂挥翰,赐金莲花烛。”其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赐烛归院”、“赐烛词臣”明确指向着金莲烛是联结皇帝和翰林学士的一种媒介。在这种背景下,金莲烛成为了翰林学士获得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象征,也由此成为天下士人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来源:DUINTJER家族珍藏
记录:阿姆斯特丹佳士得,2001年5月8日,Lot 291
参阅:彩绘版《帝鉴图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第 95 幅图 . 约 18 世纪(附图1)
高:38cm
“烛送词臣”讲的是苏轼与宋哲宗的典故。元祐三年时,苏轼于朝中任翰林,宋哲宗与太皇太后召见苏轼,说宋神宗在世时就对苏轼神往已久。只是还未重用他就已逝世。苏轼大哭,哲宗与太皇太后也落泪。太皇太后叮嘱苏轼要好好辅佐哲宗,之后苏轼拜别太皇太后与哲宗,哲宗用自己的金莲烛送苏轼回去。“赐烛”是一种极高的政治礼遇,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有机会得到皇帝的体恤,得以夜对赐烛。因此能成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挥翰草诏、赐烛归院,已经成为当时读书人神往的事情。曹冠《燕喜词》写道:“他日玉堂挥翰,赐金莲花烛。”其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赐烛归院”、“赐烛词臣”明确指向着金莲烛是联结皇帝和翰林学士的一种媒介。在这种背景下,金莲烛成为了翰林学士获得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象征,也由此成为天下士人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来源:DUINTJER家族珍藏
记录:阿姆斯特丹佳士得,2001年5月8日,Lot 291
参阅:彩绘版《帝鉴图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第 95 幅图 . 约 18 世纪(附图1)
高: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