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备注
纸本
镜片
题识:一路寒山万木中。江贯道有此本,近在余所,因仿之。海虞石谷子王翚。
钤印:王翚之印、石谷子、上下千年、日慎一日
鉴藏印: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赐本、臣金士松敬藏
题签:王石谷仿江贯道《寒山万木图》。柯青馆藏,石雪居士题签。钤印:徐宗浩
说明:
1.题签者徐宗浩(1880-1957),即徐石雪,名宗浩,字养吾。号石雪,后以号行,字号石雪居士,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久居北京通州。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1952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鉴藏者金士松(?~1800),清江苏吴江人,寄籍宛平,字亭立,号听涛。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吏部侍郎,顺天学政,嘉庆间官至兵部尚书。金士松去世后谥号为文简。其著作有《乔羽书巢诗集》等。
3.清宫旧藏。
王翚,字石谷,号瞿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虞山派创始人。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
一路寒山万木中
——赏王翚《寒山万木图》
王翚,清初著名画家,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享有“画圣”美誉,且是“虞山画派”的开山之父,追随者甚众。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拘泥于古,而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之言。其画作雅俗共赏,赢得朝野争相搜求,为后世所珍视。
此幅《寒山万木图》乃王翚临摹北宋杰出画家江贯道的绝妙之作,细致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瑰丽景致。画中,万木葱茏,掩映着雄伟的高山,林木繁茂,与山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画卷。自下而上细赏此画,仿佛能听见秋风中树叶的低语,感受到文人墨客笔下的雅致与情怀。
《寒山万木图》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造诣。他巧妙地将“宋人”绘画中的“工”与“元人”绘画中的“写”相融合,开创了“工写融合”的革新性表现手法,使画面既有宋代工笔的精细秀润,又有元代写意的洒脱高旷。
值得一提的是,王翚深受董其昌“以淡为宗,笔墨至上”艺术思想的影响,他的笔墨洒脱自如,境界高旷。在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敷色以浅绛和水墨结合的形式,使画面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此作钤有五方乾隆鉴藏宝玺,又钤印“赐本”“臣金士松敬藏”,虽然未收录《石渠宝笈》,但为清宫旧藏,后赏赐清朝大臣金士松。
56×30cm 约1.5平尺
镜片
题识:一路寒山万木中。江贯道有此本,近在余所,因仿之。海虞石谷子王翚。
钤印:王翚之印、石谷子、上下千年、日慎一日
鉴藏印: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赐本、臣金士松敬藏
题签:王石谷仿江贯道《寒山万木图》。柯青馆藏,石雪居士题签。钤印:徐宗浩
说明:
1.题签者徐宗浩(1880-1957),即徐石雪,名宗浩,字养吾。号石雪,后以号行,字号石雪居士,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久居北京通州。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1952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鉴藏者金士松(?~1800),清江苏吴江人,寄籍宛平,字亭立,号听涛。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吏部侍郎,顺天学政,嘉庆间官至兵部尚书。金士松去世后谥号为文简。其著作有《乔羽书巢诗集》等。
3.清宫旧藏。
王翚,字石谷,号瞿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虞山派创始人。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
一路寒山万木中
——赏王翚《寒山万木图》
王翚,清初著名画家,初为王鉴弟子,后转师王时敏,王时敏推崇其画,以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又加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享有“画圣”美誉,且是“虞山画派”的开山之父,追随者甚众。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拘泥于古,而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之言。其画作雅俗共赏,赢得朝野争相搜求,为后世所珍视。
此幅《寒山万木图》乃王翚临摹北宋杰出画家江贯道的绝妙之作,细致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瑰丽景致。画中,万木葱茏,掩映着雄伟的高山,林木繁茂,与山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画卷。自下而上细赏此画,仿佛能听见秋风中树叶的低语,感受到文人墨客笔下的雅致与情怀。
《寒山万木图》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造诣。他巧妙地将“宋人”绘画中的“工”与“元人”绘画中的“写”相融合,开创了“工写融合”的革新性表现手法,使画面既有宋代工笔的精细秀润,又有元代写意的洒脱高旷。
值得一提的是,王翚深受董其昌“以淡为宗,笔墨至上”艺术思想的影响,他的笔墨洒脱自如,境界高旷。在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敷色以浅绛和水墨结合的形式,使画面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此作钤有五方乾隆鉴藏宝玺,又钤印“赐本”“臣金士松敬藏”,虽然未收录《石渠宝笈》,但为清宫旧藏,后赏赐清朝大臣金士松。
56×30cm 约1.5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