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年代
清早期
容量
100ml
备注
参阅:
1.《朱泥宝记》P190页,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8月1日。
2.《荆溪朱泥》P56页,黄健亮/黄怡嘉主编,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23日。
说明:附原盒
来源:台湾重要老藏家旧藏。
清康熙时期,因人们对于功夫茶的器具认知日趋成熟,朱泥小壶开始出现,紫砂壶从煮茶器具到泡茶器具,再细分成有针对性的适茶器具,不啻为一场与时俱进的革命,正在此时静静的转变、发展、传承……流传至今的康熙小朱泥壶,无一不是名家手迹,精致绝伦,概因抟大器为小壶的转变,非此时名家不能惯而为之。
此壶泥色妍丽,壶胎致密,细观其泥门结构,颗粒感丰富,扣而音同金石,非后世泥浆感的朱泥可比。立珠钮,内平耳把,三弯流,壶盖与壶身过渡线条完美融合,真如香梨截盖再覆合如初般,宛若天生。“手中无梨式,何以言茗事”,此壶可谓此句的最佳写照。
壶底钤“时 大彬”天圆地方印,字迹清晰而极尽细致;右边镌刻“松下清风 花中明月”,字体雅妍端丽,入骨三分。古代文人对于松风拂梦,明月入怀的畅想,融会贯通了整个中国古典艺术史,如歌如诗如画。此处以偈语的形式铭于壶底,不但符合文人最纯粹的风月情怀,亦有品茗时“两腋生风如松下清岚”,“茶汤馥郁如花间明月”的美妙享受。
观其形、知其意、达其境,古今明月此时同,此壶由形入境,由境证道,轻易做到了贯通古今的艺术徜徉,可谓艺术珍品亦不为过。
1.《朱泥宝记》P190页,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8月1日。
2.《荆溪朱泥》P56页,黄健亮/黄怡嘉主编,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23日。
说明:附原盒
来源:台湾重要老藏家旧藏。
清康熙时期,因人们对于功夫茶的器具认知日趋成熟,朱泥小壶开始出现,紫砂壶从煮茶器具到泡茶器具,再细分成有针对性的适茶器具,不啻为一场与时俱进的革命,正在此时静静的转变、发展、传承……流传至今的康熙小朱泥壶,无一不是名家手迹,精致绝伦,概因抟大器为小壶的转变,非此时名家不能惯而为之。
此壶泥色妍丽,壶胎致密,细观其泥门结构,颗粒感丰富,扣而音同金石,非后世泥浆感的朱泥可比。立珠钮,内平耳把,三弯流,壶盖与壶身过渡线条完美融合,真如香梨截盖再覆合如初般,宛若天生。“手中无梨式,何以言茗事”,此壶可谓此句的最佳写照。
壶底钤“时 大彬”天圆地方印,字迹清晰而极尽细致;右边镌刻“松下清风 花中明月”,字体雅妍端丽,入骨三分。古代文人对于松风拂梦,明月入怀的畅想,融会贯通了整个中国古典艺术史,如歌如诗如画。此处以偈语的形式铭于壶底,不但符合文人最纯粹的风月情怀,亦有品茗时“两腋生风如松下清岚”,“茶汤馥郁如花间明月”的美妙享受。
观其形、知其意、达其境,古今明月此时同,此壶由形入境,由境证道,轻易做到了贯通古今的艺术徜徉,可谓艺术珍品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