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70.6×48cm 约3.0平尺
质地
设色纸本
形式
镜框
年代
1963年作
款识
题识:
1.一九六三年春,往游丹霞在广州韶关,途得此一景,因漫写之。时在从化温泉翠溪,可染附记。
2.顺民先生清属,可染。
钤印:可染、可染、河山如画
1.一九六三年春,往游丹霞在广州韶关,途得此一景,因漫写之。时在从化温泉翠溪,可染附记。
2.顺民先生清属,可染。
钤印:可染、可染、河山如画
备注
说明:上款人“顺民”应为香港著名收藏家黄顺民。黄顺民,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与李可染先生熟稔,也是李可染的多年好友,李可染绘画所提供的部分颜料即是黄顺民长期在香港为他代买的。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李可染,自号白发学童,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1947年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著名山水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浓墨重笔中的浮光掠影——李可染《韶关一景》赏析
李可染是20世纪中叶以来倡导「革新」中国画的绘画大师。上世纪40年代,李可染决心变革中国画,1954—1956年,李可染背负画具赴太湖、杭州、黄山、韶山、桂林等地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60年代,李可染在写生的基础上,逐渐将自我心得总结升华,其艺术创作从写实性的描绘转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韶关一景》创作于1963年,充分体现了60年代的阶段性创作风貌。
李可染以大块墨团的写意手法描绘浑厚的山石巨嶂,小笔细勾出山间村落,小径若隐若现,蜿蜒而下,左侧流泉于山腰处直落九天,画面两处共同勾带着观者的目光,汇集于山下奔涌的流泉和嫩黄青葱的繁树,水流击石,震荡起白色水花,三位身负背篓的农家行走在石桥之上,呼应了山间的村落,亦给静谧的山林中,带来人气和生意。
李可染的绘画多围绕画法与意境展开。观《韶关一景》,他的图式风格主要突出表现在他的墨法,墨分“焦浓重淡轻”五色,但若想从极为接近的墨色中仍能分出细腻的层次,却是极为不易。画面最低处,水岸礁石墨色浓重;前景右侧巨嶂,重墨中蕴含着生机勃勃的娇黄鲜绿之色,似有光影,于浑厚中现出灿然的山林精神;随着空间的推远,远山墨中含翠,墨色减淡,但林木却从中隐约现身,显得浑厚而华兹;目光将尽处,山石边缘泛起淡淡的蓝色,似乎水汽蒸腾的氤氲之气,滋润非常。画面极有纵深,为画家苦心经营的成果。
传统山水中多绘顺光山景,李可染采用“计白当黑”的色彩表现法,展现全新的艺术形式——逆光山景,于浓墨重笔中使人感受到浮光掠影的美感,此幅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山林气息却不失生活之味,是充满真情实感和阳刚之气的山水佳作,意敬、神凝、气足、墨醇,立足于画前的观者,竟能感受到强劲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李可染,自号白发学童,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1947年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著名山水画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浓墨重笔中的浮光掠影——李可染《韶关一景》赏析
李可染是20世纪中叶以来倡导「革新」中国画的绘画大师。上世纪40年代,李可染决心变革中国画,1954—1956年,李可染背负画具赴太湖、杭州、黄山、韶山、桂林等地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60年代,李可染在写生的基础上,逐渐将自我心得总结升华,其艺术创作从写实性的描绘转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韶关一景》创作于1963年,充分体现了60年代的阶段性创作风貌。
李可染以大块墨团的写意手法描绘浑厚的山石巨嶂,小笔细勾出山间村落,小径若隐若现,蜿蜒而下,左侧流泉于山腰处直落九天,画面两处共同勾带着观者的目光,汇集于山下奔涌的流泉和嫩黄青葱的繁树,水流击石,震荡起白色水花,三位身负背篓的农家行走在石桥之上,呼应了山间的村落,亦给静谧的山林中,带来人气和生意。
李可染的绘画多围绕画法与意境展开。观《韶关一景》,他的图式风格主要突出表现在他的墨法,墨分“焦浓重淡轻”五色,但若想从极为接近的墨色中仍能分出细腻的层次,却是极为不易。画面最低处,水岸礁石墨色浓重;前景右侧巨嶂,重墨中蕴含着生机勃勃的娇黄鲜绿之色,似有光影,于浑厚中现出灿然的山林精神;随着空间的推远,远山墨中含翠,墨色减淡,但林木却从中隐约现身,显得浑厚而华兹;目光将尽处,山石边缘泛起淡淡的蓝色,似乎水汽蒸腾的氤氲之气,滋润非常。画面极有纵深,为画家苦心经营的成果。
传统山水中多绘顺光山景,李可染采用“计白当黑”的色彩表现法,展现全新的艺术形式——逆光山景,于浓墨重笔中使人感受到浮光掠影的美感,此幅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山林气息却不失生活之味,是充满真情实感和阳刚之气的山水佳作,意敬、神凝、气足、墨醇,立足于画前的观者,竟能感受到强劲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