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李苦禅
尺寸
136.5×67cm 约8.2平尺
质地
设色纸本
形式
立轴
年代
1962年作
款识
题识:余昔画麻雀,随后以为害农产大捕灭之,自此不作矣,近捉出为益鸟矣,复写之,但此鸟之造形已生疏不堪也。即题以记,壬寅夏月于教室,苦禅。
钤印:李氏苦禅
题签:李苦禅先生竹雀图真迹。继先珍藏。
钤印:李氏苦禅
题签:李苦禅先生竹雀图真迹。继先珍藏。
备注
说明:龚继先旧藏。1939年生,北京人。擅长中国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著名画家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王雪涛诸先生学习花鸟、山水、人物。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对中国画有系统的研究和较高的鉴赏能力,并对中国美术史论有深入研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发表,著有《龚继先画集》、《怎样画荷花》等。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编审。
李苦禅,原名英,字超三,号励公,后改名苦禅,别署禅、禅父、禅老、山东老民,山东高唐人。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
在中国近百年绘画的发展中,花鸟画的创新成就极高,大师林立,再往前发展一步都是极为艰难的。前有吴昌硕,后有齐白石,李苦禅是继他们之后,又一位能够统领时代风范的大师。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蕴寓着时代精神,而他的画,出于自然,总有一种豪放而蓬勃的精神面貌。
竹林幽幽,枝木繁茂,画家营造出一片恬静清润的画境,突然,一片麻雀闯入画面,掠起一阵疾风,鸟羽扑打,也似乎摇动了这青青竹林,在李苦禅笔下,麻雀不同于以往轻巧的形象,而显现出强健之力,正是画家精神的外现。
李苦禅常讲:“一幅写意画魄力如何,先不在于笔墨而在于章法布局,要里出外进、大开大合。”画面前景以焦墨撇出丛丛墨竹,撑起画面空间;中景以浓墨、重墨勾画林木枝干、叶片,染以浅蓝,拉开了与前景的空间差距;鸟羽则用淡墨点染,配以橘色,洁净而活泼;飞禽身后是无尽的留白,穿透了画面的小空间,成就大开大合的境界,细细品味,真是不着点墨,尽得风流。
从李苦禅的题识中,他介绍了此画的创作背景,上世纪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灭四害运动”开始,人们对麻雀进行了大规模的扑杀,至六十年代,麻雀终于“平冤昭雪”,不再成为人们的扑杀对象。李苦禅此画,正记录了一个时代特殊的面貌,亦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李苦禅,原名英,字超三,号励公,后改名苦禅,别署禅、禅父、禅老、山东老民,山东高唐人。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
在中国近百年绘画的发展中,花鸟画的创新成就极高,大师林立,再往前发展一步都是极为艰难的。前有吴昌硕,后有齐白石,李苦禅是继他们之后,又一位能够统领时代风范的大师。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蕴寓着时代精神,而他的画,出于自然,总有一种豪放而蓬勃的精神面貌。
竹林幽幽,枝木繁茂,画家营造出一片恬静清润的画境,突然,一片麻雀闯入画面,掠起一阵疾风,鸟羽扑打,也似乎摇动了这青青竹林,在李苦禅笔下,麻雀不同于以往轻巧的形象,而显现出强健之力,正是画家精神的外现。
李苦禅常讲:“一幅写意画魄力如何,先不在于笔墨而在于章法布局,要里出外进、大开大合。”画面前景以焦墨撇出丛丛墨竹,撑起画面空间;中景以浓墨、重墨勾画林木枝干、叶片,染以浅蓝,拉开了与前景的空间差距;鸟羽则用淡墨点染,配以橘色,洁净而活泼;飞禽身后是无尽的留白,穿透了画面的小空间,成就大开大合的境界,细细品味,真是不着点墨,尽得风流。
从李苦禅的题识中,他介绍了此画的创作背景,上世纪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灭四害运动”开始,人们对麻雀进行了大规模的扑杀,至六十年代,麻雀终于“平冤昭雪”,不再成为人们的扑杀对象。李苦禅此画,正记录了一个时代特殊的面貌,亦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