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113.5×61cm 约6.2平尺
质地
水墨纸本
形式
立轴
年代
1943年作
款识
题识:岑高先生教正,悲鸿,癸未。
钤印:东海王孙
钤印:东海王孙
备注
说明:上款人“岑高”应为向岑高,是当时重庆巴县县立女子中学校长,建国后为重庆市人大代表。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二十岁赴沪谋生时,结识高奇峰,书法得康有为亲授,曾入震旦大学学习绘画,并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徐悲鸿笔下马的形象,在四十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在此之前,徐悲鸿曾远赴印度大吉岭,一路上山地崎岖,骑马前行。细心的画家有了仔细观察马匹的机会,既抓佳了马匹运动时的动态,又捕捉到了运动中马的神态貌。四十年代之后的奔马作品,脱去了原有静物写生的范本,凭添了画面的动感。纵观悲鸿先生的奔马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着的是画家不同的心境与思想。既有“秋风万里频回顾”的英雄豪迈,也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的忧国忧民。画家赋予了笔下奔马鲜活的人物性格,通过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以本作品为例,徐悲鸿探索出大写意马的笔法,驾轻就熟,信笔挥洒,准确地勾勒出骨骼、肌肉的关键部位,用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卓,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都意到笔随地显现在墨色之中。焦墨写就的马票衬托留白的额头和鼻骨,散开的马尾是画面产生优美潇洒的运动感。
对于徐悲鸿来说,笔墨已是次要的,他多在画中寄寓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他这个爱马之人多年对马的观察、写生,来源于对时局的关注,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来源于一种在苦难中顽强拼搏的力量。徐氏之马,既是技艺之道,更是神思哲理。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二十岁赴沪谋生时,结识高奇峰,书法得康有为亲授,曾入震旦大学学习绘画,并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徐悲鸿笔下马的形象,在四十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在此之前,徐悲鸿曾远赴印度大吉岭,一路上山地崎岖,骑马前行。细心的画家有了仔细观察马匹的机会,既抓佳了马匹运动时的动态,又捕捉到了运动中马的神态貌。四十年代之后的奔马作品,脱去了原有静物写生的范本,凭添了画面的动感。纵观悲鸿先生的奔马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着的是画家不同的心境与思想。既有“秋风万里频回顾”的英雄豪迈,也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的忧国忧民。画家赋予了笔下奔马鲜活的人物性格,通过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以本作品为例,徐悲鸿探索出大写意马的笔法,驾轻就熟,信笔挥洒,准确地勾勒出骨骼、肌肉的关键部位,用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卓,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都意到笔随地显现在墨色之中。焦墨写就的马票衬托留白的额头和鼻骨,散开的马尾是画面产生优美潇洒的运动感。
对于徐悲鸿来说,笔墨已是次要的,他多在画中寄寓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他这个爱马之人多年对马的观察、写生,来源于对时局的关注,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来源于一种在苦难中顽强拼搏的力量。徐氏之马,既是技艺之道,更是神思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