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王岩松(b.1970)
尺寸
40×30cm
备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曾评论说:“王岩松的壁画以泥皮作为载体而作的壁画作品,既克服了泥皮绘画所遇到的困难,而又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或‘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再现出古代壁画时空转换的沧桑肌理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画中人物的气韵、笔墨的娴熟,加之时间的印记,会时刻暗示你,这一切都太真实了。
王岩松,身兼数职,但其作为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山西古代壁画馆艺术总监可谓名副其实。他先后为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常州天宁宝塔、常州嘉泽花神宫、南通西寺、山西高平炎帝陵炎帝大殿等多家专业博物馆、寺院创作、绘制壁画作品。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并获奖,目前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和江苏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培养资助项目“薪火相传:传统壁画技艺传承与创新”两个项目主持人。而这一切背后是三十年致力于古代壁画艺术临摹、修复,以及传统壁画技艺的传承、创新的默默耕耘。
王岩松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从事传统壁画的复制与临摹,一半是兴趣,一半是责任。他自1986年大学毕业,进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山西保存有中国最多的古建筑,在满是国宝级壁画的环境中,不自觉地迷上壁画,而且会发现古代壁画几乎就是百科全书,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很容易被古人的成就折服,对古代壁画产生兴趣。他在纸上画总觉得意犹未尽,泥和纸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这其中牵扯更多技术问题,于是他跟修壁画的人学泥的配方,慢慢研究,让传统壁画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他不仅仅是记录画面,更要记录壁画的历史,所以他选择的是现状临摹。有剥落就画剥落,有残破就画残破,甚至上面乱写的类似“到此一游”的字也一一保留,他要把历史画下来,画面上能看到它的流失过程,以及时间赋予它的沧桑感。
画中人物的气韵、笔墨的娴熟,加之时间的印记,会时刻暗示你,这一切都太真实了。
王岩松,身兼数职,但其作为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山西古代壁画馆艺术总监可谓名副其实。他先后为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常州天宁宝塔、常州嘉泽花神宫、南通西寺、山西高平炎帝陵炎帝大殿等多家专业博物馆、寺院创作、绘制壁画作品。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并获奖,目前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和江苏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培养资助项目“薪火相传:传统壁画技艺传承与创新”两个项目主持人。而这一切背后是三十年致力于古代壁画艺术临摹、修复,以及传统壁画技艺的传承、创新的默默耕耘。
王岩松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从事传统壁画的复制与临摹,一半是兴趣,一半是责任。他自1986年大学毕业,进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山西保存有中国最多的古建筑,在满是国宝级壁画的环境中,不自觉地迷上壁画,而且会发现古代壁画几乎就是百科全书,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很容易被古人的成就折服,对古代壁画产生兴趣。他在纸上画总觉得意犹未尽,泥和纸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这其中牵扯更多技术问题,于是他跟修壁画的人学泥的配方,慢慢研究,让传统壁画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他不仅仅是记录画面,更要记录壁画的历史,所以他选择的是现状临摹。有剥落就画剥落,有残破就画残破,甚至上面乱写的类似“到此一游”的字也一一保留,他要把历史画下来,画面上能看到它的流失过程,以及时间赋予它的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