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尺寸
高70cm
备注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明永乐铜鎏金尊胜佛母坛城
文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专业研究员李柏华
尊胜佛母,又称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乃长寿三尊之一,可主长寿。 佛母在兜率天说法时,以“陀罗尼”经咒救度王子,因此尊胜佛母有救度之功。 尊胜佛母的巨大影响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的陀罗尼经咒广泛流传,被认为具 有防灾的功能,所以在寺庙或寺院前的经幢顶上所刻几乎均是此尊的咒语,在皇 家陵墓地宫、贵族死者的经被上也釆用此咒;另外,她也被看作是长寿神,与无 量寿佛和白度母共同组成的“长寿三尊”著名组合广为人知。
因此,尊胜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修持尊胜佛母法门,能增长寿 命及福慧,消除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免除一切凶灾。此尊功德最符合百姓渴求的 现世利益,故广受信仰。
这件作品是一件稀有的表现尊胜佛母的塔状立体曼荼罗,立体、全方位的呈 现了一座完整的佛母坛城。此尊造型结构复杂,下部为带束腰式下宽上窄的台座。 底座为倒梯形,上下檐均铸绵密的缠枝莲纹浮雕,座前、后、左、右各突出力士 撑起之露台,台边缘处鑿刻连珠纹。坛城顶端有佛塔一座,龛内为佛顶尊胜仪轨 的护法尊。佛母呈金刚跚趺坐姿于中间,三面八臂,为其常见之形象,三面均戴 五叶宝冠,冠叶雕刻十分精巧,顶结高发髻,上托摩尼宝珠,发髻染纟甘蓝色,余 发垂搭于身体两侧。面上各具三眼,相容端庄圆润,五官精致柔美,额部高广, 鼻长而挺,嘴角略带微笑,表情慈悲和善,耳坠大耳铛,庄严殊胜,神态祥和静 谧。八臂位置、手势各异,右第一手持四色十字金刚羯摩杵,表降魔降灾事业成 就。二手托莲座上有阿弥陀佛(亦或为大日如来)为其上师,表怀爱。三手持箭 代表勾召众生的悲心。四手施愿印置于右腿前,表示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左手 第一手愤怒拳印持絹索,代表降伏一切难调伏之众生。二手上扬作施无畏印,代 表使众生远离一切怖畏。三手持弓者,代表超胜三界。四手结定印上托甘露宝瓶, 表示使众生得以长寿无病。富于动感,姿态优雅写实。此外,有供养天女在宫殿 的楼阁上翩翩起舞。
佛母身形结构比例完美,配饰包括耳壬当、项链、壬婴珞、钏镯、腰带等,工艺 精巧华丽,身着薄裙,轻柔贴体,裙边在座面铺展开。帔帛从肩上绕臂而下,垂 搭于莲花座,美感尽显。圆形莲座端庄华丽,仰覆莲瓣层叠有序,上下对称分布, 束腰明显,具平衡大气之美,莲瓣上沿有细密的阴刻线表示花梗,构思精巧细腻, 座上缘饰饱满的连珠纹一周,下缘有多层台阶提高底座,彰显造像的尊贵地位。 莲台正面边缘阴文寥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款铭清晰,笔划稳健,端庄典雅。
十三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 实施多封众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特例,由御用监佛作承造。由于明朝宫 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宣两朝,统称“永宣造像”,而永乐造像即指这一期 时期造像中的一类。明史记载,永乐年间中央政府曾大量施造佛像与青藏宗教上 层互相馈赠,以加强政治联络。到了永乐六年,佛像即作为礼物互为祈福,通纳 已经成为了习俗和常礼,称为“赐佛制度。”凡有官款的造像就应该是政府所定 之佛。
根据此造像的工艺,鎏金,款识等判断,当为永乐年间的宫廷所造。且本尊 造像超越一般复杂的永乐宫廷雕塑,绝对是一件天才级大师的旷世绝作。整尊造 像金色锂亮,鎏金纯厚,保存完好,黄铜质地细腻厚重,尊胜佛母仪态庄严而富 有神韵,身体结构比例精准,肌肉感表现十分到位,细节刻画一丝不苟。造型繁 而不乱,装饰华丽,工艺精美,比例合度,舒展自然,气韵生动,尤其把生命的 活力和宗教的空灵表现的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出汉藏文化的融合和明初日益 强大的实力。明代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流派的显著特点,在此件造像上表现的 淋漓尽致,体现出明代永乐宫廷匠师精湛的技艺与专注力,尽显皇家风范。同一 主题之艺术作品在永宣时期极为罕见,甚至目前未见能超越此尊造像者,可谓宗 教神圣之气与皇家气派兼备,实为宫廷佛教造像之极品,珍贵之至。
李柏华,1980年12月进入上海博物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雕塑的鉴定和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专业负责人,副研究馆员,佛像鉴定专家。先后发表有:《佛教造像中的力士像与天王像》、《试论南朝梁代佛像的几个特征》、《隋代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之比较》、《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综述》、《上博赴伦敦展出的青铜器》、《明清金铜佛像收藏与辨伪》、《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鉴真和空海》、《唐代诸尊佛龛像考证》等论文和文章数十篇。著有《明清金铜佛像》一书。
明永乐铜鎏金尊胜佛母坛城
文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专业研究员李柏华
尊胜佛母,又称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乃长寿三尊之一,可主长寿。 佛母在兜率天说法时,以“陀罗尼”经咒救度王子,因此尊胜佛母有救度之功。 尊胜佛母的巨大影响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的陀罗尼经咒广泛流传,被认为具 有防灾的功能,所以在寺庙或寺院前的经幢顶上所刻几乎均是此尊的咒语,在皇 家陵墓地宫、贵族死者的经被上也釆用此咒;另外,她也被看作是长寿神,与无 量寿佛和白度母共同组成的“长寿三尊”著名组合广为人知。
因此,尊胜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难的女性菩萨。修持尊胜佛母法门,能增长寿 命及福慧,消除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免除一切凶灾。此尊功德最符合百姓渴求的 现世利益,故广受信仰。
这件作品是一件稀有的表现尊胜佛母的塔状立体曼荼罗,立体、全方位的呈 现了一座完整的佛母坛城。此尊造型结构复杂,下部为带束腰式下宽上窄的台座。 底座为倒梯形,上下檐均铸绵密的缠枝莲纹浮雕,座前、后、左、右各突出力士 撑起之露台,台边缘处鑿刻连珠纹。坛城顶端有佛塔一座,龛内为佛顶尊胜仪轨 的护法尊。佛母呈金刚跚趺坐姿于中间,三面八臂,为其常见之形象,三面均戴 五叶宝冠,冠叶雕刻十分精巧,顶结高发髻,上托摩尼宝珠,发髻染纟甘蓝色,余 发垂搭于身体两侧。面上各具三眼,相容端庄圆润,五官精致柔美,额部高广, 鼻长而挺,嘴角略带微笑,表情慈悲和善,耳坠大耳铛,庄严殊胜,神态祥和静 谧。八臂位置、手势各异,右第一手持四色十字金刚羯摩杵,表降魔降灾事业成 就。二手托莲座上有阿弥陀佛(亦或为大日如来)为其上师,表怀爱。三手持箭 代表勾召众生的悲心。四手施愿印置于右腿前,表示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左手 第一手愤怒拳印持絹索,代表降伏一切难调伏之众生。二手上扬作施无畏印,代 表使众生远离一切怖畏。三手持弓者,代表超胜三界。四手结定印上托甘露宝瓶, 表示使众生得以长寿无病。富于动感,姿态优雅写实。此外,有供养天女在宫殿 的楼阁上翩翩起舞。
佛母身形结构比例完美,配饰包括耳壬当、项链、壬婴珞、钏镯、腰带等,工艺 精巧华丽,身着薄裙,轻柔贴体,裙边在座面铺展开。帔帛从肩上绕臂而下,垂 搭于莲花座,美感尽显。圆形莲座端庄华丽,仰覆莲瓣层叠有序,上下对称分布, 束腰明显,具平衡大气之美,莲瓣上沿有细密的阴刻线表示花梗,构思精巧细腻, 座上缘饰饱满的连珠纹一周,下缘有多层台阶提高底座,彰显造像的尊贵地位。 莲台正面边缘阴文寥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款铭清晰,笔划稳健,端庄典雅。
十三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 实施多封众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特例,由御用监佛作承造。由于明朝宫 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宣两朝,统称“永宣造像”,而永乐造像即指这一期 时期造像中的一类。明史记载,永乐年间中央政府曾大量施造佛像与青藏宗教上 层互相馈赠,以加强政治联络。到了永乐六年,佛像即作为礼物互为祈福,通纳 已经成为了习俗和常礼,称为“赐佛制度。”凡有官款的造像就应该是政府所定 之佛。
根据此造像的工艺,鎏金,款识等判断,当为永乐年间的宫廷所造。且本尊 造像超越一般复杂的永乐宫廷雕塑,绝对是一件天才级大师的旷世绝作。整尊造 像金色锂亮,鎏金纯厚,保存完好,黄铜质地细腻厚重,尊胜佛母仪态庄严而富 有神韵,身体结构比例精准,肌肉感表现十分到位,细节刻画一丝不苟。造型繁 而不乱,装饰华丽,工艺精美,比例合度,舒展自然,气韵生动,尤其把生命的 活力和宗教的空灵表现的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出汉藏文化的融合和明初日益 强大的实力。明代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流派的显著特点,在此件造像上表现的 淋漓尽致,体现出明代永乐宫廷匠师精湛的技艺与专注力,尽显皇家风范。同一 主题之艺术作品在永宣时期极为罕见,甚至目前未见能超越此尊造像者,可谓宗 教神圣之气与皇家气派兼备,实为宫廷佛教造像之极品,珍贵之至。
李柏华,1980年12月进入上海博物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雕塑的鉴定和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专业负责人,副研究馆员,佛像鉴定专家。先后发表有:《佛教造像中的力士像与天王像》、《试论南朝梁代佛像的几个特征》、《隋代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之比较》、《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综述》、《上博赴伦敦展出的青铜器》、《明清金铜佛像收藏与辨伪》、《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鉴真和空海》、《唐代诸尊佛龛像考证》等论文和文章数十篇。著有《明清金铜佛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