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张大千(1899~1983)
尺寸
140×367cm
备注
出版:1.《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作品精选》P124-125,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2年。
2.《国画大师-张大千》P23,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
3.《二十世纪中国名画典-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P112-11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4.《千年珍藏·中国历代名作珍藏集-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献礼》P278-27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题识:水殿风来暗香满。孝慈老兄嶂壁,丁亥之秋,大千弟张爰并识于大风堂下。
钤印:大千、张爰之印、大风堂
说明:上款人“孝慈”为张大千好友杨孝慈,当时为中央银行成都分行经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张大千去敦煌临摹筹集资金,杨孝慈曾帮助张大千贷款60万块大洋巨资。1947年7月,张大千与好友杨孝慈从成都出发,同游西康,写生多幅,并作《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归来后作此巨幅荷花赠送好友杨孝慈,以表感恩之情。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张大千的《水殿风来暗香满》,一幅巨幅的水墨泼墨图画大轴,也是此次上海嘉禾最重磅的拍品之一。我对张大千也做过一些研究,专门写过一篇荷花的文章,我查了他创作那些荷花的作品,这幅画是其中最大的,而且画得非常之精。可以说在张大千的作品里边,是一件代表性作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件作品反映了张大千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荷花这一类题材,其实他很早也画,画的是一种水墨、泼墨的荷花,那时候的技法还明显地带有一些早期的学陈淳、徐渭、吴昌硕的这么一种痕迹。但是到了47年、一直到55年,这个时期是他泼墨画的大发展时期。到了这一时期,他对水墨的运用更加挥洒自如,而且运用了一种大泼墨的手法,大笔的水墨挥洒里包含了一种雄势的、一种很泼辣的笔法在里边。另外我还注意到一点,他在这幅画里,先以水墨泼染打底,再加些淡彩的泼染,如荷花边缘的处理,水墨泼染后再加一些花青、淡的石绿等。这样一种技法的发展,为以后的泼彩做出了一个尝试。
第三点,这幅作品的传承很有依据。首先这幅画是名画有主的,上款人是杨孝慈,这就保证了它的来源。另外,这件作品有历来的出版物著录。最早是在1992年,也就是距离张大千先生去世9年以后,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南张北齐”的大展,这个展览里边就收进了这一件作品。这个我们可以从出版物上看到,这个来源也是很可靠的。接下去以后的出版物就很多了。比如说李永翘在95年的时候出版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以后西泠印社又先后出版了五六次,都收录了这件作品。
除了这件作品的出版以外,还要谈谈对他的认定。在张大千的艺术研究中,台湾的傅申先生应该可以说是一个权威。因为我跟他是朋友,我知道他跑遍了全世界各地去拍摄张大千的作品,也包括一些私人藏品。他编了一本书,叫《张大千的世界》,对张大千的艺术做了详细的评述。他对这件作品也是持肯定态度,鉴定为张大千真迹,而且是张大千一生创作中的一个精品巨作。总之希望这件作品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好地去观赏。
——单国霖
2.《国画大师-张大千》P23,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
3.《二十世纪中国名画典-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P112-11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4.《千年珍藏·中国历代名作珍藏集-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献礼》P278-27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题识:水殿风来暗香满。孝慈老兄嶂壁,丁亥之秋,大千弟张爰并识于大风堂下。
钤印:大千、张爰之印、大风堂
说明:上款人“孝慈”为张大千好友杨孝慈,当时为中央银行成都分行经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张大千去敦煌临摹筹集资金,杨孝慈曾帮助张大千贷款60万块大洋巨资。1947年7月,张大千与好友杨孝慈从成都出发,同游西康,写生多幅,并作《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归来后作此巨幅荷花赠送好友杨孝慈,以表感恩之情。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号牌。
张大千的《水殿风来暗香满》,一幅巨幅的水墨泼墨图画大轴,也是此次上海嘉禾最重磅的拍品之一。我对张大千也做过一些研究,专门写过一篇荷花的文章,我查了他创作那些荷花的作品,这幅画是其中最大的,而且画得非常之精。可以说在张大千的作品里边,是一件代表性作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件作品反映了张大千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荷花这一类题材,其实他很早也画,画的是一种水墨、泼墨的荷花,那时候的技法还明显地带有一些早期的学陈淳、徐渭、吴昌硕的这么一种痕迹。但是到了47年、一直到55年,这个时期是他泼墨画的大发展时期。到了这一时期,他对水墨的运用更加挥洒自如,而且运用了一种大泼墨的手法,大笔的水墨挥洒里包含了一种雄势的、一种很泼辣的笔法在里边。另外我还注意到一点,他在这幅画里,先以水墨泼染打底,再加些淡彩的泼染,如荷花边缘的处理,水墨泼染后再加一些花青、淡的石绿等。这样一种技法的发展,为以后的泼彩做出了一个尝试。
第三点,这幅作品的传承很有依据。首先这幅画是名画有主的,上款人是杨孝慈,这就保证了它的来源。另外,这件作品有历来的出版物著录。最早是在1992年,也就是距离张大千先生去世9年以后,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南张北齐”的大展,这个展览里边就收进了这一件作品。这个我们可以从出版物上看到,这个来源也是很可靠的。接下去以后的出版物就很多了。比如说李永翘在95年的时候出版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以后西泠印社又先后出版了五六次,都收录了这件作品。
除了这件作品的出版以外,还要谈谈对他的认定。在张大千的艺术研究中,台湾的傅申先生应该可以说是一个权威。因为我跟他是朋友,我知道他跑遍了全世界各地去拍摄张大千的作品,也包括一些私人藏品。他编了一本书,叫《张大千的世界》,对张大千的艺术做了详细的评述。他对这件作品也是持肯定态度,鉴定为张大千真迹,而且是张大千一生创作中的一个精品巨作。总之希望这件作品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好地去观赏。
——单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