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徐悲鸿(1895~1953)
尺寸
60.5×103cm
备注
题识:映波先生惠教,三十七年中秋,悲鸿。
钤印:徐
鉴藏印:霍宗杰藏
说明:霍宗杰著名实业家、文物收藏家。曾任加拿大温哥华香港侨商会会长,现为香港恒昌泰参茸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二十岁赴沪谋生时,结识高奇峰,书法得康有为亲授,曾入震旦大学学习绘画,并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历代画史中,以画马闻名者代不乏人,而以水墨大写意法画马,则肇始于徐悲鸿。他突破了细线勾画轮廓、再加以晕染的传统画马方式,将画马提高到“一洗凡马万古空”的艺术境界。谢稚柳赞誉徐氏为继北宋李公麟之后,画马最佳者。
是幅“奔马”,昂首引颈,四足凌空,势若御风而行,意气风发。画面取奔马的正侧面,于马的头部留一道空白,表现出高光,增强立体感和质感;马的颈部和腹部弧线粗重,表现出肌肉的力量;躯干的湿墨浓淡相间,富于变化,生动表现出运动中骏马的肌肉骨骼;马鬃、马尾用阔笔横扫,恣意而能准确传神,飞动之势破空而出。画家以酣畅的笔墨纵横挥洒,线条劲健俊爽,墨韵奔放,将神驹驰骋疆场的勃发英姿淋漓展现。
不同于前人多写静态鞍马,徐悲鸿笔下的马多取动势,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氏之马强调西画的明暗关系,反映出他对速写和对解剖学深入研究,是其“西为中用”、“中西结合”艺术思想的最佳注解。此外,生逢乱世的背景,也为徐悲鸿的马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时代色彩,他笔下的骏马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寄托了画者满腔的爱国热情。
钤印:徐
鉴藏印:霍宗杰藏
说明:霍宗杰著名实业家、文物收藏家。曾任加拿大温哥华香港侨商会会长,现为香港恒昌泰参茸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二十岁赴沪谋生时,结识高奇峰,书法得康有为亲授,曾入震旦大学学习绘画,并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历代画史中,以画马闻名者代不乏人,而以水墨大写意法画马,则肇始于徐悲鸿。他突破了细线勾画轮廓、再加以晕染的传统画马方式,将画马提高到“一洗凡马万古空”的艺术境界。谢稚柳赞誉徐氏为继北宋李公麟之后,画马最佳者。
是幅“奔马”,昂首引颈,四足凌空,势若御风而行,意气风发。画面取奔马的正侧面,于马的头部留一道空白,表现出高光,增强立体感和质感;马的颈部和腹部弧线粗重,表现出肌肉的力量;躯干的湿墨浓淡相间,富于变化,生动表现出运动中骏马的肌肉骨骼;马鬃、马尾用阔笔横扫,恣意而能准确传神,飞动之势破空而出。画家以酣畅的笔墨纵横挥洒,线条劲健俊爽,墨韵奔放,将神驹驰骋疆场的勃发英姿淋漓展现。
不同于前人多写静态鞍马,徐悲鸿笔下的马多取动势,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氏之马强调西画的明暗关系,反映出他对速写和对解剖学深入研究,是其“西为中用”、“中西结合”艺术思想的最佳注解。此外,生逢乱世的背景,也为徐悲鸿的马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时代色彩,他笔下的骏马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寄托了画者满腔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