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黄宾虹(1865~1955)
尺寸
34.5×137.5cm
备注
著录:
1.《黄宾虹先生画集》,大公报,1961年。
2.《画家黄宾虹年谱》P167,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出版:
1.《黄宾虹先生画集》P71,艺林轩,1961年5月。
2.《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学艺术系,1980年。
3.《黄宾虹书画专集》P110,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
4.《南黄北齐·黄宾虹齐白石书画选》P76-77,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9月。
5.《楼霞岭》P14-15,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主办,2010年9月总第6期。
6.《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一百四十五周年黄宾虹书画展》P62-63,浙江省文化厅主办,2010年11月。
7.《黄宾虹艺术研究论文集》P144,杭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8.《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书画选》P220-221,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9月。
9.《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P248-249,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题识:董北苑画沉雄苍厚,远观层次等,近视可见笔墨遒劲滋润,兹一拟之。文伟先生属粲,八十四叟宾虹,丁亥。
钤印:黄宾虹、冰上飞鸿馆
题签:宾虹老人仿董北苑山水卷。钤印:默轩
展览:
1.“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学艺术系联合主办,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6月6日-29日。
2.“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一百四十五周年黄宾虹书画展”,浙江省文化厅主办,2010年11月。
黄宾虹是早学晩熟的山水画大家。50岁之前,他临古求法,由明入手,直追北宋,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基础。50至75岁之间,师法造化,遍历名山大川。75岁以后,山水画呈现出另一新貌,尤其是在80岁以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该幅《拟董北苑山水》正是其80岁后笔墨臻于化境之作,彻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藩篱,开创了自己的山水面貌。他把胸中丘壑与积淀数十年的笔墨工夫融为一体,泼墨、积墨、宿墨、破墨互用,苍老生辣,山川奥境奇辟,面邈幽深,而自有一种点染自然、风骨超迈之致。
作为典型的“黑宾虹”面目,该幅画体现出画家对章法上开合虚白的妙用。山顶的巧妙留白、山间的烟云,林密处的斑驳光感,使整体画面通透而灵动,达到“实中求虚,虚中求气,节节有呼吸“的境界。构图上左密右疏,近景平坡,以淡墨点染;中景山石树木,以积墨与渍墨法层层点染,整幅画在墨破色与色破墨间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用色受印象派启发,将朱砂、石青、石绿点染于水墨之中,墨与色相融相衬,秀润天成。
在《古画微》一书中,黄宾虹曾这样叙述他对董源山水的推崇:“唐人工画,多写蜀中山水,玲珑嵌空,纔嵯巧峭,高岭危峰,栈道盘曲。荆浩、关仝,尤多峻厚峭拔之山。至北苑独开生面,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枝干劲挺,论者称为画中之龙。” 也许正是宋元作品的浑融朴茂气象,使黄宾虹扣触到大家气格的真义,进而触发他晚年艺术创造的又一次升华。
1.《黄宾虹先生画集》,大公报,1961年。
2.《画家黄宾虹年谱》P167,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出版:
1.《黄宾虹先生画集》P71,艺林轩,1961年5月。
2.《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学艺术系,1980年。
3.《黄宾虹书画专集》P110,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
4.《南黄北齐·黄宾虹齐白石书画选》P76-77,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9月。
5.《楼霞岭》P14-15,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主办,2010年9月总第6期。
6.《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一百四十五周年黄宾虹书画展》P62-63,浙江省文化厅主办,2010年11月。
7.《黄宾虹艺术研究论文集》P144,杭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8.《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书画选》P220-221,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9月。
9.《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P248-249,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题识:董北苑画沉雄苍厚,远观层次等,近视可见笔墨遒劲滋润,兹一拟之。文伟先生属粲,八十四叟宾虹,丁亥。
钤印:黄宾虹、冰上飞鸿馆
题签:宾虹老人仿董北苑山水卷。钤印:默轩
展览:
1.“黄宾虹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大学艺术系联合主办,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1980年6月6日-29日。
2.“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一百四十五周年黄宾虹书画展”,浙江省文化厅主办,2010年11月。
黄宾虹是早学晩熟的山水画大家。50岁之前,他临古求法,由明入手,直追北宋,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基础。50至75岁之间,师法造化,遍历名山大川。75岁以后,山水画呈现出另一新貌,尤其是在80岁以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该幅《拟董北苑山水》正是其80岁后笔墨臻于化境之作,彻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藩篱,开创了自己的山水面貌。他把胸中丘壑与积淀数十年的笔墨工夫融为一体,泼墨、积墨、宿墨、破墨互用,苍老生辣,山川奥境奇辟,面邈幽深,而自有一种点染自然、风骨超迈之致。
作为典型的“黑宾虹”面目,该幅画体现出画家对章法上开合虚白的妙用。山顶的巧妙留白、山间的烟云,林密处的斑驳光感,使整体画面通透而灵动,达到“实中求虚,虚中求气,节节有呼吸“的境界。构图上左密右疏,近景平坡,以淡墨点染;中景山石树木,以积墨与渍墨法层层点染,整幅画在墨破色与色破墨间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用色受印象派启发,将朱砂、石青、石绿点染于水墨之中,墨与色相融相衬,秀润天成。
在《古画微》一书中,黄宾虹曾这样叙述他对董源山水的推崇:“唐人工画,多写蜀中山水,玲珑嵌空,纔嵯巧峭,高岭危峰,栈道盘曲。荆浩、关仝,尤多峻厚峭拔之山。至北苑独开生面,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枝干劲挺,论者称为画中之龙。” 也许正是宋元作品的浑融朴茂气象,使黄宾虹扣触到大家气格的真义,进而触发他晚年艺术创造的又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