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尺寸
高13cm;宽13cm;长13cm
备注
铭文:甲申冬十二月 伯年
任颐(1840年-1895年),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亦作晓楼),浙江山阴人,清末画家。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
据任伯年之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年),任伯年首赴上海,随即定居,并于是年结交胡公寿,此后一直在上海鬻画为生,直至谢世。年谱上还说光绪元年(1875年),任伯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从事紫砂器制作,以致这一年之画作极少。据郑梅逸先生所著的《小阳秋》一书中提及了任伯年在此期间开始紫砂制作的背景,当时寓居上海三牌楼附近的任伯年有一个邻居叫张紫云,善以紫砂抟制鸦片烟斗,时称紫云斗,售价绝高。任伯年受其启发,开始了紫砂创制,常制成紫砂茗壶或酒具,镌书法或画,并落款与其上,面对自己的紫砂作品,他说,“此足与曼生争一席地”。其后光绪四年(1878年)左右,书法家、诗人梅调鼎、书画家胡公寿、任伯年、徐三庚等文人在宁波创立了“玉成窑”,由何心舟、王东石烧制紫砂茗具及紫砂文房器具。“玉成窑”存世前后约20余年,据传世紫砂器考证,任伯年落纪年款的紫砂器具于前十年(1878年-1888年)出现较为频繁,后十年出现的多为画稿,由他人操刀镌刻,风格迥异。与其殁于1895年的时间也是吻合的。
此盆立体四方,13公分为数,在《易经》里13是个大吉之数,有富贵昌盛之意。泥色紫褐,砂质细腻润泽,四壁峭立端厚,一面刻绘“临花蜂巢图”刻画极其精雅,两只蜜蜂翅膀浅浅的阴线勾画,几不可见,栩栩如生,而花卉娇娜之姿,任伯年娴熟至极,刀法果决精准,无一丝滞涩。所见一枝蔷薇斜过,花瓣似乎还在颤颤,因有一蜂巢坠于枝下,两只蜜蜂盈盈其翅,似嗡嗡采蜜忙。盆左上方具款“甲申冬十二月 伯年”(1884年),书法温润,笔意流转。书画俱佳,风流斯文。花盆底部开对角窗孔,有使用痕迹。不知谁家栽花树?花开可有笔墨香?
任颐(1840年-1895年),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亦作晓楼),浙江山阴人,清末画家。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
据任伯年之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年),任伯年首赴上海,随即定居,并于是年结交胡公寿,此后一直在上海鬻画为生,直至谢世。年谱上还说光绪元年(1875年),任伯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从事紫砂器制作,以致这一年之画作极少。据郑梅逸先生所著的《小阳秋》一书中提及了任伯年在此期间开始紫砂制作的背景,当时寓居上海三牌楼附近的任伯年有一个邻居叫张紫云,善以紫砂抟制鸦片烟斗,时称紫云斗,售价绝高。任伯年受其启发,开始了紫砂创制,常制成紫砂茗壶或酒具,镌书法或画,并落款与其上,面对自己的紫砂作品,他说,“此足与曼生争一席地”。其后光绪四年(1878年)左右,书法家、诗人梅调鼎、书画家胡公寿、任伯年、徐三庚等文人在宁波创立了“玉成窑”,由何心舟、王东石烧制紫砂茗具及紫砂文房器具。“玉成窑”存世前后约20余年,据传世紫砂器考证,任伯年落纪年款的紫砂器具于前十年(1878年-1888年)出现较为频繁,后十年出现的多为画稿,由他人操刀镌刻,风格迥异。与其殁于1895年的时间也是吻合的。
此盆立体四方,13公分为数,在《易经》里13是个大吉之数,有富贵昌盛之意。泥色紫褐,砂质细腻润泽,四壁峭立端厚,一面刻绘“临花蜂巢图”刻画极其精雅,两只蜜蜂翅膀浅浅的阴线勾画,几不可见,栩栩如生,而花卉娇娜之姿,任伯年娴熟至极,刀法果决精准,无一丝滞涩。所见一枝蔷薇斜过,花瓣似乎还在颤颤,因有一蜂巢坠于枝下,两只蜜蜂盈盈其翅,似嗡嗡采蜜忙。盆左上方具款“甲申冬十二月 伯年”(1884年),书法温润,笔意流转。书画俱佳,风流斯文。花盆底部开对角窗孔,有使用痕迹。不知谁家栽花树?花开可有笔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