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88×54cm
年代
辛丑(1961)年作
备注
说明:上款人“文光”即余文光(1901-1982)。浙江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著名外科教授,英国爱西堡皇家医学院院士,为医学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雁荡山花图》赏析
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县境内,山水名胜,大约自南朝谢灵运起,为历代文人所激赏。“雁荡山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沈括《梦溪笔谈》)据《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记载,潘天寿在1955年、1960年、1962年共三次赴雁荡山写生。也有研究者称,潘天寿不止三次登雁荡山,如潘老入室弟子高冠华称:“雁荡名山,先生自幼遍历。”雁荡山离潘老故乡宁海县不远,且又喜游山,曾言:“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姿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可以说,他对雁荡山早已情有所钟,这种感情一直梦魂牵绕,尤其在他艺术生涯的后期愈趋浓烈。因此,在1955-1963年间,潘老创作了一系列以雁荡山草花泉石为题材的作品。
这幅《雁荡山花图》作于1961年,是潘老这一时期大量雁荡山题材作品之一。画面构图简洁明朗、简而不空、以少胜多,用笔雄健有力、刚直凝练、老辣生涩,敷色清雅古厚、艳而不俗,仅绘一枝山花从右下欹斜置入画面,枝干以重墨勾勒,花叶以湿墨晕染,再以浓烈沉稳的朱丹红勾出野花盛开之姿,画面其他部分留白,在左上角及中间留白部分从上到下分两次款题,与右下之山花相互呼应,浑然天成,营造出独特和谐之美感,仅这一枝山花,在潘老笔下便演绎出精彩动人的“诗意”、“画意”、“粉本”来。
《雁荡山花图》赏析
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县境内,山水名胜,大约自南朝谢灵运起,为历代文人所激赏。“雁荡山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沈括《梦溪笔谈》)据《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记载,潘天寿在1955年、1960年、1962年共三次赴雁荡山写生。也有研究者称,潘天寿不止三次登雁荡山,如潘老入室弟子高冠华称:“雁荡名山,先生自幼遍历。”雁荡山离潘老故乡宁海县不远,且又喜游山,曾言:“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姿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可以说,他对雁荡山早已情有所钟,这种感情一直梦魂牵绕,尤其在他艺术生涯的后期愈趋浓烈。因此,在1955-1963年间,潘老创作了一系列以雁荡山草花泉石为题材的作品。
这幅《雁荡山花图》作于1961年,是潘老这一时期大量雁荡山题材作品之一。画面构图简洁明朗、简而不空、以少胜多,用笔雄健有力、刚直凝练、老辣生涩,敷色清雅古厚、艳而不俗,仅绘一枝山花从右下欹斜置入画面,枝干以重墨勾勒,花叶以湿墨晕染,再以浓烈沉稳的朱丹红勾出野花盛开之姿,画面其他部分留白,在左上角及中间留白部分从上到下分两次款题,与右下之山花相互呼应,浑然天成,营造出独特和谐之美感,仅这一枝山花,在潘老笔下便演绎出精彩动人的“诗意”、“画意”、“粉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