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马远
尺寸
28.5×19cm
备注
说明:盛宣怀旧藏。
简介: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阴,出生于中国常州,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山西永济,长于杭州。曾祖马贲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祖父兴祖,伯父公显,父世荣均任职画院。兄逵,子麟皆画院名家。光宗、宁宗时历任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花鸟。后世称“马一角”,与夏圭同称“马夏”,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称“南宋四大家”。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河中,后迁居钱塘,是南宋光宗、宁宗、理宗时期的画院待诏,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他出身于绘画世家,前后五代人都为画院待诏。他初承家学,后学李唐,自出心意,追求高古苍劲的画风。用墨方面,焦墨与水墨并用,树石多以焦墨勾勒,枝叶多用水墨披拂,虽不作层层渲染,但极富浓淡层次变化,远近分明。山石多用大斧劈皴,方硬严整,气势纵横,进一步突破了五代北宋以来细润笔调,形成其独特的山水画风。
本作是马远“边角山水”之典型,他以简练的笔法和精致的诗画意境成功表现了山间景色,笔法劲爽,意境深邃。作品构图精巧,位置经营独到而臻极致。树木、山石、亭台集中绘于画幅左侧,以浓墨皴染的山体渐次虚淡。山石、松树线条劲直,或如刀砍竹,或行笔略有颤掣。画幅右侧以淡墨画远山,虚渺空灵。与近景遥相呼应、意蕴无穷,给观者以无穷遐想。
简介: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阴,出生于中国常州,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山西永济,长于杭州。曾祖马贲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祖父兴祖,伯父公显,父世荣均任职画院。兄逵,子麟皆画院名家。光宗、宁宗时历任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花鸟。后世称“马一角”,与夏圭同称“马夏”,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称“南宋四大家”。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河中,后迁居钱塘,是南宋光宗、宁宗、理宗时期的画院待诏,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他出身于绘画世家,前后五代人都为画院待诏。他初承家学,后学李唐,自出心意,追求高古苍劲的画风。用墨方面,焦墨与水墨并用,树石多以焦墨勾勒,枝叶多用水墨披拂,虽不作层层渲染,但极富浓淡层次变化,远近分明。山石多用大斧劈皴,方硬严整,气势纵横,进一步突破了五代北宋以来细润笔调,形成其独特的山水画风。
本作是马远“边角山水”之典型,他以简练的笔法和精致的诗画意境成功表现了山间景色,笔法劲爽,意境深邃。作品构图精巧,位置经营独到而臻极致。树木、山石、亭台集中绘于画幅左侧,以浓墨皴染的山体渐次虚淡。山石、松树线条劲直,或如刀砍竹,或行笔略有颤掣。画幅右侧以淡墨画远山,虚渺空灵。与近景遥相呼应、意蕴无穷,给观者以无穷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