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84
沈 铨 松荫双鹿
拍卖会
2015年秋季暨五周年庆拍卖会
专  场
《明清忆韵》——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专场
图录号
884
作  者
沈 铨
尺  寸
--
估  价
RMB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2,070,000
拍品信息
作者
沈 铨
备注
设色绢本 立轴 乙亥 1755年作
题识:乾隆乙亥腊月南蘋沈铨写。
钤印:沈铨、衡斋
收藏印:石耕
简介:沈铨,字衡之,号南苹,浙江德清人。工花鸟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雍正七年应日本国王之聘赴日本,侨居长崎三年。誉为“舶来画家第一”,对日本画坛影响甚大,颇负盛名。
SHEN QUAN(1682-1760) Deer in Pine Shade
Ink and color on silk; Hanging scroll
190×96cm 约16.4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扬州画派》
1.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人,布衣终身。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2.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且有政声,后辞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3.李鱓(1686-1756),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
4.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后辞官,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
5.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扬州八怪”之一。他工诗及八分书,画水仙、梅花清妙独绝。金农谓其画梅之妙,与高西唐(翔)异曲同工。士慎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西唐画疏枝半开蝉朵,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良缣精楮,各臻其微。士惧老而目瞽,为人画梅,或作八分书,工妙胜于未瞽时。精篆刻,与张潜乙、金筋齐名。
6.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扬州八怪之一。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他也是罗聘的老师。
7.罗聘(1733-1799),“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
8.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衣纹线条,兔起鹘落,变化多端,往往寥寥数笔,即能形神兼备。亦善画山水、花鸟。黄慎草书,得怀素笔意,用笔枯劲,上下勾连,喜作怪笔,人多难以辨认。
9.华喦(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人,后寓杭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花鸟画最负盛名,他吸收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
10.高凤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绘画上,他主工花卉山水,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在其作品中同时流露,艺术造诣十分精湛。因其画不拘成法,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
11.边寿民(1684-1752),清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淮安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
12.杨法(1696-1748),字已军,号孝文、孝稚,又号白云帝子,江苏南京人,寓居扬州。他颇有学问,眼界很高,布衣终身。工书画善,亦精刻印。所书篆、隶、行、草,奇古苍劲,别具一格。篆书多用曲笔与颤笔,笔意高古;隶书与金农之漆书类似,古拙冷硬,布局奇特;行书则疏朗灵动,极有章法。且擅于花卉,潇洒清逸,颇有韵致,与华嵒相类,其书名大于画名。
13.陈撰(1678-1758),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画家、诗人、文学家、收藏家。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等。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曾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常游走与江淮间,并流寓扬州,遂归为“扬州八怪”画家群体之一员,亦被称为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书画为生计的画家。擅长作花鸟画,格调超逸,气氛清雅,尤擅长画梅花。与李鳝齐名,世并称“复堂玉几”。兼通山水画,并擅长临摹历代名画。
14.李勉,生卒年不详,字啸村,安徽怀宁人,清代诗人,扬州八怪之一。寓居扬州贺园,诸生。少年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诗名颇高而场屋潦倒,只好抱著“浪迹天涯无定踪”的心情奔走各地,靠卖书鬻画为生。
15.闵贞(1730-1788年)字正斋,江西南昌人,侨居汉口镇,曾流寓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其画学明代吴伟,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多作写意,笔墨奇纵,偶有工笔之作。人物画最具特色,线条简练自然,形神逼肖。人物画有粗笔与细笔两种画法,粗笔者逸笔草草,笔墨酣畅;细笔人物画则工整华丽。

扬州八怪专题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在经济繁荣,盐商聚集的扬州,出现了“扬州画派”。他们以标新立异的画风享誉画坛。扬州画派的画家来自全国各地,风格各不相同。由於他们桀骜不驯的艺术个性,被正统派视之为怪,因此称“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於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但由於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当时清王朝又正处在所谓“盛世”,其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出仕则期望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绝意宦途或归隐,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因而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而他们的这些情绪在他们的画里充分得到体现。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创新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古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勃勃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後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一批艺术大师。
本系列中汇集了郑板桥、金农、罗聘、黄慎、李鱓、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十二件作品,可谓佳品齐聚,气势恢宏。既有李鱓古朴老辣、错落参差、古树静穆、气势恢宏、尺幅巨大的《椿萱百龄图》,也有罗聘构境极简、以物寓人、情溢画外而味之无尽的《柳燕图》。又有边寿民苍劲古拙、笔墨淋漓的《松菊图》,黄慎笔墨清润,生动逼真的仕女精品。
扬州八怪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树立新的画风而努力。扬州画派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画坛上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此幅《松菊图》从笔墨老到的画风可以看出,是其精力充沛、学识丰富之时所作。画面中古松苍劲,笔法老辣,秋菊拥簇,生机盎然。图简而不乏意趣,结构清晰,神理俱足,画法融水墨与没骨为一炉,干湿并用,色墨交融,极富韵致。并画於绫本之上,扬州八怪绫本画作传世极为罕见。边寿民笔下的形象符合贵简不贵繁的原则,也是他心情、境遇的真实写照——坚韧、高傲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