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陸儼少
备注
設色紙本 手卷 丙辰 1976年作
題識:巴船出峽圖。曩者予過三峽險水而後知今日整治川江建設之偉大,因為拈出以告來者,用為今昔比之一助。辰翊同志屬,丙辰冬陸儼少畫。
鈐印:陸儼少印、宛若、穆如館、嘉定、歲值丙辰、就新居
陳佩秋題簽條:陸儼少巴船出峽圖,辛卯七月健碧海上簽。
徐一軒題跋:恩師陸公儼少夫子以其非凡的天份,博學的才識,深厚的功力,憑借他在詩書畫多方面的高深造詣開創了陸派山水,獨樹一幟,自稱流派,對近現代畫圖壇有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山水畫又一宗師,與李可染先生並稱南陸北李。巴船出峽圖勾雲寫水,筆線沉著靈動,紅樹危崖筆墨蒼茫渾厚,線面交相輝映,神完氣足,極富節奏韻律,設色典雅富麗,氣象高華,與逆流而上的舟楫共同構成了扣人心弦的藝術境界,為陸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盛期的精品力作,殊足珍貴。癸巳十一月弟子徐一軒拜識於海上悟虛堂。鈐印:徐氏、一軒
跋者簡介:1.陸亨(1938-),陸儼少公子,長期伴隨其父學習書畫,深得藝術真諦。現為陸儼少藝術院副院長、上海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海上名家後裔聯誼會理事、浙江畫院陸儼少研究院會理事、穆如館主。
2.陳佩秋,1923年生於雲南昆明。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1944年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50年畢業入上海市文管會工作,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擅長中國書畫創作和鑒定。作品《天目山杜鵑》獲上海青年美展一等獎,獲全國第一屆青年美展二等獎。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書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西冷印社理事。應邀多次在海內外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多種。海上著名書畫家,為當今中國畫壇一棵不斷創新的常青樹。
3.車鵬飛(1951-),著名書畫家,原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為《朵雲—中國繪畫研究》雜志創始人之一,曆任《朵雲》編輯、副主編,國畫編輯室主任。1976年正式拜陸儼少為師,深得陸家山水精髓,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作品深得藏家喜愛並收藏。
4.徐一軒,1963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60年代末師從陸儼少先生,為其入室弟子,同時又得謝稚柳先生指點。與陸、謝二位中國畫大師長期相處,親聆教誨,受益匪淺,打下了較紮實的筆墨基礎。注重“外師造化”,足跡遍及名山大川,胸羅萬象,“中得心源”,在此基礎上,力求推陳創異,化古為新,進行藝術創作。擅山水,兼及花鳥、人物。著有《怎樣畫淺絳山水》,和《山水畫寫生技法》等書。
說明:上款人辰翊同志為童辰翊,西泠印社理事,著名篆刻家,著名美術編輯。
出版:《風流今見》-陸儼少作品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注:曾發表於《新民晚報》及《中國書畫報》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號牌
LU YANshao(1909-1993) Dashing Through the Gorges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d scroll
引首:36.5×128cm 約4.2平尺
畫心:37.1×120.6cm 約4.0平尺
跋:36.5×292.5cm 約9.6平尺
RMB: 2,000,000-3,000,000
陸儼翁,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成就斐然的山水畫大師,博學多才獨樹一幟,他的陸家山水與李可染並稱“北李南陸”,六十歲前畫風縝密娟秀,七十歲後渾厚老辣,一掃柔媚之氣,而不流於獷悍,特別以巴峽險水巫山雲,古今未有,只此一家。陸儼翁不僅圖畫美,書法亦美,他的書法不是寫來的,是畫成的,這在當今能畫能書的畫家中,無一能及。辛卯歲七月,截玉軒中健碧識。
——陳佩秋
宛翁夫子為海內外公認之藝術大家,山水獨開面目,而雄視古今,李可染師稱其畫入自由王國境界,誠非虛譽之言。而是行家裏手真知卓見,山水之道必由傳統入手,自不待言。然入而能化能出,則非大家不可。夫子於畫,學以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為宗旨,貫穿一生,雷打不動。雖臨危受厄,亦不變其初衷。固其畫既見書法用筆妙造自然,又見文學功底回味無盡。世人以其為劃時代大家,信不誣矣。今觀此《巴船出峽圖》精思妙構書於所經所曆,精筆妙墨,發自所習所識,故神采飛揚,撼人魂魄。觀之如見夫子信筆揮毫,不禁唏噓!癸巳金秋,弟子車鵬飛拜題於海上遲悟堂。
——車鵬飛
《龍宮洞》賞析
1980年夏季,72歲的陸儼少先生在學生傅周海的接待下在廬山寫生,並在九江南湖賓館作此幅《龍宮洞》,也為九江煙水亭作《廬山望江亭》一幅。此次廬山之行被陸儼少先生紀錄於其《陸儼少自敘》之中,並先後在多幅廬山題材的畫作之中提及此次1980年廬山暢遊,足見陸氏對此行感觸之深。
此幅《龍宮洞》為其晚年變法後的一件精到之作。畫面於章法上出奇制勝,一座山勢奇異、堂宇寬廓,鐘乳林立,詭形異態,有物象形。山峰淩厲中蘊含著一種優美。山體結構以老辣渾厚的線條繪出,再以赭石設色,筆法妖矯變化,將山石尖聳的形狀和堅硬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山崖坡石為了突出其力度和量感,直接用並排的粗壯短線皴擦,頓挫轉折,波磔相生,極具重量感和厚重感。浮雲與山巒交融在一起,遠處龍宮洞堂宇寬廓。至於松杉雜木,則以元人筆意寫出,穿插在山水雲霧間。此作深得龍宮洞之美,山巒相倚、林木茂植,整幅筆墨老辣、氣勢靈動,以“墨塊”法和起伏變化的線條表現山石結構,筆墨渾厚蒼潤,乃陸儼少晚年山水佳構。
題識:巴船出峽圖。曩者予過三峽險水而後知今日整治川江建設之偉大,因為拈出以告來者,用為今昔比之一助。辰翊同志屬,丙辰冬陸儼少畫。
鈐印:陸儼少印、宛若、穆如館、嘉定、歲值丙辰、就新居
陳佩秋題簽條:陸儼少巴船出峽圖,辛卯七月健碧海上簽。
徐一軒題跋:恩師陸公儼少夫子以其非凡的天份,博學的才識,深厚的功力,憑借他在詩書畫多方面的高深造詣開創了陸派山水,獨樹一幟,自稱流派,對近現代畫圖壇有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山水畫又一宗師,與李可染先生並稱南陸北李。巴船出峽圖勾雲寫水,筆線沉著靈動,紅樹危崖筆墨蒼茫渾厚,線面交相輝映,神完氣足,極富節奏韻律,設色典雅富麗,氣象高華,與逆流而上的舟楫共同構成了扣人心弦的藝術境界,為陸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盛期的精品力作,殊足珍貴。癸巳十一月弟子徐一軒拜識於海上悟虛堂。鈐印:徐氏、一軒
跋者簡介:1.陸亨(1938-),陸儼少公子,長期伴隨其父學習書畫,深得藝術真諦。現為陸儼少藝術院副院長、上海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海上名家後裔聯誼會理事、浙江畫院陸儼少研究院會理事、穆如館主。
2.陳佩秋,1923年生於雲南昆明。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1944年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50年畢業入上海市文管會工作,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擅長中國書畫創作和鑒定。作品《天目山杜鵑》獲上海青年美展一等獎,獲全國第一屆青年美展二等獎。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書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西冷印社理事。應邀多次在海內外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多種。海上著名書畫家,為當今中國畫壇一棵不斷創新的常青樹。
3.車鵬飛(1951-),著名書畫家,原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為《朵雲—中國繪畫研究》雜志創始人之一,曆任《朵雲》編輯、副主編,國畫編輯室主任。1976年正式拜陸儼少為師,深得陸家山水精髓,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作品深得藏家喜愛並收藏。
4.徐一軒,1963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60年代末師從陸儼少先生,為其入室弟子,同時又得謝稚柳先生指點。與陸、謝二位中國畫大師長期相處,親聆教誨,受益匪淺,打下了較紮實的筆墨基礎。注重“外師造化”,足跡遍及名山大川,胸羅萬象,“中得心源”,在此基礎上,力求推陳創異,化古為新,進行藝術創作。擅山水,兼及花鳥、人物。著有《怎樣畫淺絳山水》,和《山水畫寫生技法》等書。
說明:上款人辰翊同志為童辰翊,西泠印社理事,著名篆刻家,著名美術編輯。
出版:《風流今見》-陸儼少作品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注:曾發表於《新民晚報》及《中國書畫報》
★此件拍品需要特殊號牌
LU YANshao(1909-1993) Dashing Through the Gorges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d scroll
引首:36.5×128cm 約4.2平尺
畫心:37.1×120.6cm 約4.0平尺
跋:36.5×292.5cm 約9.6平尺
RMB: 2,000,000-3,000,000
陸儼翁,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成就斐然的山水畫大師,博學多才獨樹一幟,他的陸家山水與李可染並稱“北李南陸”,六十歲前畫風縝密娟秀,七十歲後渾厚老辣,一掃柔媚之氣,而不流於獷悍,特別以巴峽險水巫山雲,古今未有,只此一家。陸儼翁不僅圖畫美,書法亦美,他的書法不是寫來的,是畫成的,這在當今能畫能書的畫家中,無一能及。辛卯歲七月,截玉軒中健碧識。
——陳佩秋
宛翁夫子為海內外公認之藝術大家,山水獨開面目,而雄視古今,李可染師稱其畫入自由王國境界,誠非虛譽之言。而是行家裏手真知卓見,山水之道必由傳統入手,自不待言。然入而能化能出,則非大家不可。夫子於畫,學以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為宗旨,貫穿一生,雷打不動。雖臨危受厄,亦不變其初衷。固其畫既見書法用筆妙造自然,又見文學功底回味無盡。世人以其為劃時代大家,信不誣矣。今觀此《巴船出峽圖》精思妙構書於所經所曆,精筆妙墨,發自所習所識,故神采飛揚,撼人魂魄。觀之如見夫子信筆揮毫,不禁唏噓!癸巳金秋,弟子車鵬飛拜題於海上遲悟堂。
——車鵬飛
《龍宮洞》賞析
1980年夏季,72歲的陸儼少先生在學生傅周海的接待下在廬山寫生,並在九江南湖賓館作此幅《龍宮洞》,也為九江煙水亭作《廬山望江亭》一幅。此次廬山之行被陸儼少先生紀錄於其《陸儼少自敘》之中,並先後在多幅廬山題材的畫作之中提及此次1980年廬山暢遊,足見陸氏對此行感觸之深。
此幅《龍宮洞》為其晚年變法後的一件精到之作。畫面於章法上出奇制勝,一座山勢奇異、堂宇寬廓,鐘乳林立,詭形異態,有物象形。山峰淩厲中蘊含著一種優美。山體結構以老辣渾厚的線條繪出,再以赭石設色,筆法妖矯變化,將山石尖聳的形狀和堅硬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山崖坡石為了突出其力度和量感,直接用並排的粗壯短線皴擦,頓挫轉折,波磔相生,極具重量感和厚重感。浮雲與山巒交融在一起,遠處龍宮洞堂宇寬廓。至於松杉雜木,則以元人筆意寫出,穿插在山水雲霧間。此作深得龍宮洞之美,山巒相倚、林木茂植,整幅筆墨老辣、氣勢靈動,以“墨塊”法和起伏變化的線條表現山石結構,筆墨渾厚蒼潤,乃陸儼少晚年山水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