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齐白石
备注
水墨纸本 立轴
题识:借山老人齐白石製於城西铁栅屋。
钤印:齐白石
出版:《丹青铸史 望山堂书画录》P44-45,中华书局,2011年10月。
Qi Baishi(1863-1957) Six Crabs (Chinese Ink)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99×34cm 约3.0平尺
RMB: 400,000-600,000
《水墨螃蟹图》赏析
蟹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同画虾一样闻名於世。白石画蟹之所以成功,是与他对螃蟹的深入观察、长期写生分不开。齐白石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画蟹技法不断发展革新。其间分三个阶段,最初画蟹为五十岁左右,将蟹壳表现为黑墨一团,不能表现壳的凹凸不平,也未能画出钳与腿的质感,大钳张开,眼睛似逗号。第二阶段为白石老人六十至七十岁左右,这个时期他将蟹壳以数笔划出凹凸质感,钳与腿也十分生动,但缺乏空灵之感,大钳不张,两眼成细长形。直到齐白石八十岁至九十岁左右,才将蟹壳以三笔概括完成,虽然寥寥数笔,但能将蟹壳的质感与体积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幅螃蟹图属於白石老人画蟹的第二阶段後期,构思巧妙,疏密有致,笔墨精微,先以三笔湿墨刻画出蟹壳,後画钳与腿,最後以浓墨点睛。蟹腿挺拔有力,水墨的晕染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蟹腿部的细微绒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铁栅屋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坐西朝东,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据齐氏後人介绍,1935年白石老人为了安全,将家中北屋前面走廊用铁丝装成栅栏。齐白石在八十五岁生日时写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具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记录下自己在这里度过的美好岁月。1953年齐白石将铁栅屋改为“白石书屋”,並题写长篇跋语:“南嶽山下有邺侯书屋尚存,千秋敬羡。余五十岁後来京华,於城西买屋卖画,屋绕铁栅。如是年九十矣尚自食其力,幸画为天下人称之。其屋自称白石书屋,不遗子孙,留为天下人见之一歎,而後或为得保千秋,亦如邺侯书屋之有幸也。”
题识:借山老人齐白石製於城西铁栅屋。
钤印:齐白石
出版:《丹青铸史 望山堂书画录》P44-45,中华书局,2011年10月。
Qi Baishi(1863-1957) Six Crabs (Chinese Ink)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99×34cm 约3.0平尺
RMB: 400,000-600,000
《水墨螃蟹图》赏析
蟹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同画虾一样闻名於世。白石画蟹之所以成功,是与他对螃蟹的深入观察、长期写生分不开。齐白石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画蟹技法不断发展革新。其间分三个阶段,最初画蟹为五十岁左右,将蟹壳表现为黑墨一团,不能表现壳的凹凸不平,也未能画出钳与腿的质感,大钳张开,眼睛似逗号。第二阶段为白石老人六十至七十岁左右,这个时期他将蟹壳以数笔划出凹凸质感,钳与腿也十分生动,但缺乏空灵之感,大钳不张,两眼成细长形。直到齐白石八十岁至九十岁左右,才将蟹壳以三笔概括完成,虽然寥寥数笔,但能将蟹壳的质感与体积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幅螃蟹图属於白石老人画蟹的第二阶段後期,构思巧妙,疏密有致,笔墨精微,先以三笔湿墨刻画出蟹壳,後画钳与腿,最後以浓墨点睛。蟹腿挺拔有力,水墨的晕染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蟹腿部的细微绒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铁栅屋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坐西朝东,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据齐氏後人介绍,1935年白石老人为了安全,将家中北屋前面走廊用铁丝装成栅栏。齐白石在八十五岁生日时写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具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记录下自己在这里度过的美好岁月。1953年齐白石将铁栅屋改为“白石书屋”,並题写长篇跋语:“南嶽山下有邺侯书屋尚存,千秋敬羡。余五十岁後来京华,於城西买屋卖画,屋绕铁栅。如是年九十矣尚自食其力,幸画为天下人称之。其屋自称白石书屋,不遗子孙,留为天下人见之一歎,而後或为得保千秋,亦如邺侯书屋之有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