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作者
谢稚柳
备注
设色纸本 立轴 丁卯 1987年作
题识:江乡晴色。丁卯秋,壮暮翁稚柳。
钤印:稚柳、壮暮翁
出版:1.《谢稚柳八十纪念画集》图四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
2.《巨匠与中国名画—谢稚柳》P113,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3.《中国巨匠美术周刊》P20,总号241期/中国系列141期,锦璛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10日。
4.《烟江秋兰》—谢稚柳、陈佩秋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XIE ZHILIU(1910-1997) Clear Country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93×74.7cm 约6.3平尺
RMB: 600,000-800,000
《霜树秋禽》赏析
此幅《霜树秋禽图》直追宋元,臻于精丽、清润、明净的艺术境界。谢稚柳使用“苦篁斋”大致在二十世纪50年代时使用,再根据画风可以推断此件花鸟画作品创作时间,应该是他50岁前后,这也是画家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图中画霜叶丛竹,鸲谷鸟立于秋枝,鸟以深厚繁复的点染,凝练沉稳的勾勒,现纤巧秀雅之仪态,不仅贴近古人更加贴近自然。此外谢稚柳对竹用功特别着力,直接取法北宋文同和元代赵孟頫,对文同画竹深墨为面浅墨为被的技法领悟尤深。为了画竹,他自己种竹,名其所居为“苦篁斋”。此作中每种景物都尽情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暗红色的霜叶不舍于干枯的树枝,有着随时被秋风带入泥土的不安;鸲鹆灰蓝色的羽毛,匀健的身形,用力于爪间的立姿,灵巧的回头观望;窸窣稠密的竹叶以着色的深浅随枝生长、四面叠加,极富空间感……这一切让我们看到的似乎不只是一幅绘画,而是自然之秋的清旷、明艳以及萦绕在观赏者心中秋情秋韵!
文气的滋养与灵秀的禀性,令谢稚柳的花鸟树石独树一帜。谢氏笔下,传统画家题材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而传统文人画的题材亦具有了深厚的绘画功底。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花鸟画,是谢稚柳取法宋人走向成熟的时期,无论是作大景还是折枝都堪称神品,精彩异常,弥足珍贵。
题识:江乡晴色。丁卯秋,壮暮翁稚柳。
钤印:稚柳、壮暮翁
出版:1.《谢稚柳八十纪念画集》图四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
2.《巨匠与中国名画—谢稚柳》P113,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3.《中国巨匠美术周刊》P20,总号241期/中国系列141期,锦璛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10日。
4.《烟江秋兰》—谢稚柳、陈佩秋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XIE ZHILIU(1910-1997) Clear Country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93×74.7cm 约6.3平尺
RMB: 600,000-800,000
《霜树秋禽》赏析
此幅《霜树秋禽图》直追宋元,臻于精丽、清润、明净的艺术境界。谢稚柳使用“苦篁斋”大致在二十世纪50年代时使用,再根据画风可以推断此件花鸟画作品创作时间,应该是他50岁前后,这也是画家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图中画霜叶丛竹,鸲谷鸟立于秋枝,鸟以深厚繁复的点染,凝练沉稳的勾勒,现纤巧秀雅之仪态,不仅贴近古人更加贴近自然。此外谢稚柳对竹用功特别着力,直接取法北宋文同和元代赵孟頫,对文同画竹深墨为面浅墨为被的技法领悟尤深。为了画竹,他自己种竹,名其所居为“苦篁斋”。此作中每种景物都尽情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暗红色的霜叶不舍于干枯的树枝,有着随时被秋风带入泥土的不安;鸲鹆灰蓝色的羽毛,匀健的身形,用力于爪间的立姿,灵巧的回头观望;窸窣稠密的竹叶以着色的深浅随枝生长、四面叠加,极富空间感……这一切让我们看到的似乎不只是一幅绘画,而是自然之秋的清旷、明艳以及萦绕在观赏者心中秋情秋韵!
文气的滋养与灵秀的禀性,令谢稚柳的花鸟树石独树一帜。谢氏笔下,传统画家题材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而传统文人画的题材亦具有了深厚的绘画功底。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花鸟画,是谢稚柳取法宋人走向成熟的时期,无论是作大景还是折枝都堪称神品,精彩异常,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