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12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节录《画禅室随笔》 册页 (六开) 纸本
拍卖会
202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  场
《 禾 风 》——中国书画夜场
图录号
8012
作  者
董其昌(1555~1636)
尺  寸
董书24×31cm×6;吴书24×31cm×3
估  价
RMB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2,300,000
拍品信息
作者
董其昌(1555~1636)
尺寸
董书24×31cm×6;吴书24×31cm×3
备注
题识:董其昌识。
钤印:董氏玄宰、宗伯学士
鉴藏印:潘仕成、海山仙馆珍藏书画印、曾藏严比玉家
题跋:丙寅嘉平廿七日,吴永识。
钤印:吴永之印、老渔
题记:乙丑重阳后一日,合肥蒯寿枢宛平袁励准小集观后斋同观,励准题记。
签条:董其昌行书《论禅册》真迹,记与憨山达观诸大师论禅,雁荡徐世平藏并题识。
释文:余于戊子冬,与唐元征、袁伯、瞿洞观、吴观我、吴本如、萧玄圃,同会于龙华寺。愍山禅师夜谈,予征此义,瞿着语云:没捞摸处捞摸。余不肯其语曰:“没捞摸处,切忌捞摸。”又征鼓中无钟声,钟中无鼓响,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偈。瞿曰:“不碍。”余亦不肯其语曰:“不借”。是夕,唐袁诸君子,初依法门,未能了余此义,即憨山禅师,亦两存之,不能商量究竟。余谓诸公曰:请记取此语,异时必自有会。及袁伯见李卓吾后,自谓大彻。甲午入都,与余复为禅悦之会。时袁氏兄弟,萧玄图、王哀白、陶周望数相过从。余重举前义,伯竟犹渣滓予语也。
李卓吾与余,以戊戌春初,一见于都门外兰若中。略披数语,即许可莫逆。以为眼前诸子,惟君具正知见,某某皆不尔也。余至今愧其意云。
袁伯修于弥留之际,深悔所悟。于生死上用不着,遂纯题念佛往生经云:人死闻一佛名号,皆可解脱诸苦。伯能信得及,亦是平生学道之力。四大将离,能作是观,必非业力所可障覆也。迩见袁中郎手摘永明宗镜录与冥枢会要,较精详,知其眼目不同往时境界矣。陶周望以甲辰冬请告归。余遇之金阊舟中,询其近时所得,曰:亦寻家耳。余曰:兄学道有年,家岂待寻?第如今日次吴,岂不知家在越?所谓到家罢,问程则未耳。丁未春,两度作书,要余为西湖之会,有云:兄勿以此会为易。暮年兄弟,一失此,便不可知。盖至明年,而周望竟千古矣。其书中语遂成谶,良可慨也。
达观禅师初至云间。余时为诸生,与会于积庆方丈。越三日,观师过访,稽首请余为思大禅师大乘止观序:后观师留长安,余以书招之,曰:“马上君子无佛性,不如云水东南接。”引初机利根,绍隆大法,自是不复相闻。癸卯冬大狱,波及观师。搜其书,此书不知何在。余谓此足以报观师矣。昔人以三转语报法乳恩,有以也。
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才华俊逸,少负盛名。工诗文,善书画,精鉴赏。书法超越诸家,以行楷称绝一代,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明末四大家,“华亭画派”代表人物。其书法自成一家,对明末清初书风影响很大。山水师董、巨,以黄、倪为宗,以禅论画,有“画分南北宗”之说,著有《画禅室随笔》等。
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可谓是集古法之大成,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虽讲求追摹古人,但没有泥古不化,纵逸流畅,拙中带秀,在一贯的洒脱之中,尽显文人意趣而风神自具。
此件行书《论禅册》内容为董其昌与憨山达观诸大师论禅的经过,董其昌精通梵典,深入佛海,书法中可见禅机,憨山达观的诸位禅师都与他与交游往来。董其昌书法善用淡墨,崇尚天真平淡,有瘦骨清癯的效果,本册行书作品墨色滋润,浓淡枯湿变化丰富,结字略作右上倾之势,笔画有正侧俯仰之姿,体态俊秀,行笔流畅而虚灵,然蕴含骨力,以出锋之遒劲,成藏锋之浑凝,毫无流滑之失。同时笔法丰富多变,圆熟精到。通篇章法,无论字间、行间都较为疏朗,上下气势贯通,有流宕萧散的意韵之美。
此册行书附有清末吴永题跋,吴永(1865-1936)字渔川,一字盘公,盘庵,室名观复斋,为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孙婿。清末曾任怀来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山东提法使、国务院秘书,吴永学董其昌三十年,几乎可以乱真。他在题跋中称此篇内容载录于《画禅室随笔》,于《蒹葭馆法帖》中也曾得见,其所补二页,可符乱真之评。
此册原为温州雁荡徐世平旧藏,徐氏题签。册页中有清代富商潘仕成以及时任云南顺宁知府严比玉钤鉴藏印,累经名家收藏,流传有序,甚为难得,相信定会引起诸多藏家的普遍关注。